上海沪太路属于哪个区?

田雨悦田雨悦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沪太路与广中西路是两条平行路,相距仅百米之遥,但归属却两个不同区县,这背后有段渊源。 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前,今中山北路以北地区属新闸区,以南地区属黄浦区长乐乡。同年,撤销新闸区和长乐乡,成立上海市市辖区。当时规定,市区以苏州河为中心,沿河北岸称为“北区和北郊区”,南岸则称“南郊区”,二者合称“外郊区”;同时,将原南、北两区的城区部分划出,成立普陀、静安两区。这样,原来新闸区的北部成了后来的静安区,而原来的长乐乡南部则划归为普陀区。

广中西路和沪太中路(广中路至中山北路)在解放前夕隶属于黄浦区,而沪太南路(中山北路至光复西路)则是属于静安区。当然,那时还没有现在的中兴路高架桥,所以并没有所谓的“南北”之分。 50年代初期,市政府进行大规模拆城墙、筑高架,把原来的“北郊”“南郊”改为“北区”“南区”。1960年又重新调整,把原北区的静安、彭浦、静安寺合并为新的区级单位——静安区,并将原南区的南京西路、石门一路至石门六路、石门九弄一带划入该区。于是,过去属于静安区的广中西路、沪太中路以及属于南区的京西宾馆地段(现市政府接待处所在地)划归了静安区。

由此,这些地名属于静安区至今。 不过,关于这条道路的命名仍有争议,因为其并非由两条道路复合而成一条新的道路。据有关资料记载,它原本是一条东西向的乡村通道,东起宝山路,西至武定西路。1937年后,修建了中山北路大桥与光复西路路口。

抗战胜利后曾在该处建造“中和电剧院”,因此也有人认为此处道路的中段原名“中和街”,后来才改名为“复兴东路”(取“复兴中华”之意)。 那么,既然这条路原名为“中和街”,为什么现在属于普陀区的部分仍然沿用“广中路”之名呢?这是因为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租界被日军占领,作为法租界和华界分界的圆明园路开始向两边延伸,直至镇宁路、番禺路而分割成多个区域,其中就包括现在的广中路(当时的“广慈医院”在今中山医院附近)。

1958年,在原南市区设人民路办事处管辖区域时,因“人民路”三字重复,故取“广大人民之路”之意更名为“广中路”并沿用至今。至于这里的居民一直还称之为“老中兴”也大有来历---- 这里原是旧上海县境,民国时期先属新闸警署辖地,后归静安警署管领。国民党军队进占上海后,驻军第51师师部设在今甘泉路街道一带,师司令部下辖的第151旅便进驻今广中西路至光复西路一线,用于防御日寇。由于这一带属于新兴城区,加之军事统治的影响,因而治安情况较好。

为了表示“治绩”,国民党政府的上海市参议员们于1946年初专门提议将这一片区域命名为“中兴区”,以示“振兴中原”之意。然而,正当他们自鸣得意之时,意外发生了:当年春末夏初,驻苏俄专家团抵达上海。出于外交考虑,国民政府不得不将原先准备命名的“中兴区”撤销,将这一块地方的名字恢复为“北郊区”。

詹璐忆詹璐忆优质答主

这个问题好无聊,但是我觉得我可以答一下。 首先题主是不是想问“上海沪太路”是什么时候开始叫这个名字的呀…… 这要看题主所关心的名字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了,因为有些地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很久以前(比如静安寺、古猗园);不过也有许多地名是近代以后才起的,比如中山北路、中山南路和光复北路等等。

其次还有几个字说清楚了: “上”——这个字读shàng还是shài呢——我认为应该读shàng,原因是我觉得这个词的意思是“往上走/到达某一处地方”而不是“上升”的意思——如果表达“上升”的话用读音 shāo 的词更好吧!所以“上海”这两个字的本意是在一个平地上面往高处走,或者是在江中逆流而行。

“海”——这字现在读音 hǎi没错啦,不过在汉字的古音系统中它有两个读音,一个是héi另一个是hǎi,前者意思是“水多的地方”后者才是大海的海哦。

“太”——现在的读音 tài,但它的本义是“太阳出来的时候”或“大而高”的意思。 至于为什么要提这一点是因为,我曾在《古代汉语》课本里看到关于这些词语的解释,其中有一个句子是这么说的——“‘其北太液池’中的‘太’读若‘泰’”。因此可见古代的“太”跟今天的“大”读音一样啊!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