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有编钟吗?
1978年,随着湖北省随县城郊擂鼓墩东汉曾候乙墓的开启,一整套多达64枚的青铜编钟如散落的繁星重现人间。这是我国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最完整,规模最大的一件编钟文物,它音色优美、音域宽广、制作工艺精湛,被世人誉为“青铜乐王”。从此,曾侯乙编钟的名字名扬海内外,一时间几乎成了中国编钟的代表,以至于很多中国人都不知道在西安也有一套气势恢宏的编钟出土。
这套编钟出土于1996年12月到1997年1月之间,发掘地点是西安南郊韩森寨的杨家小洼。当时,西安市文物保护考古研究所在这里修建职工宿舍,需要对场地进行平整,结果在施工中意外地挖出了古代墓葬的痕迹。考古专家闻讯后火速赶到,在270平米的区域里发现墓葬167座,初步断定这是一处大型汉代墓葬群。在随后的发掘过程中,考古人员发现这批墓葬大多形制完整、规模宏大,而且随葬品十分丰富。有的是铜器、铁器、陶器和玉器等,还有一些漆器。在这么多的珍贵文物中,有一套九枚的铜编钟格外引人注目。
众所周知,钟作为乐器在人类文明早期就被广泛应用,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发明了利用金属的振动发声原理制作钟,当时人们用钟来演奏乐曲,这说明在远古时期我国就产生了相当发达的乐理。后来,人们进一步研究发现,如果把金属钟按大小次第悬挂起来,还可以弹奏出一系列的乐曲。我国考古界从20世纪30年代起,从湖北,湖南,河南等地先后出土了大小不等的成组青铜钟,后来被定名为”编钟',因为其排列状如"编"
字,故名。
西安出土的这套编钟,每枚都有四枚悬挂用的钮,钟体上分别刻有“食是鲜好”“饮酒礼乐”“多伯钟好”“宜酒食”等铭文,字体隽秀流畅,内容主要表达拥有这套编钟之后,能够食鲜饮酒,享尽人生欢乐美好与快乐。从形制和质地来看,编钟的钟体分为鼓部、舞部和枚部三个部分,这些部分的造型都非常精细别致:舞部两侧有等距离的四个舌状枚,枚上有方形钮,舞部与鼓部之交界处有上下相对的两周凸弦纹,鼓部外壁则装饰有三周凸弦纹,中部凸铸一周精美的乳钉纹,纹饰线条流畅,规整华丽。整个编钟形制与战国时期秦昭王七年(前300年〉的秦权钟相似,说明了西汉时期铜钟仍然保留有战国秦钟的特点,是典型的秦汉风格。
从出土自东汉时期的墓葬里发现这套编钟,使我们对汉代音乐文化的认知更加客观。过去有专家认为,从东周到西汉时期,一直是中国古代音乐文化由盛到衰的转折阶段,甚至有人认为汉代音乐文化几乎出现“断层”这一说法。而编钟是周代宫廷之乐的代表,是中国礼乐文化的精髓,在汉代,一般只在皇帝郊祀和贵族葬礼时才用作丧礼之乐。但西安发现的这组汉代编钟,证明在东汉晚期,音乐文化已经从宫廷开始复苏,一些王公贵族开始在生前就开始将编钟作为陪葬,以彰显他们身份的尊贵。而且,我们在编钟的铭文中也看到,该套编钟不仅是祭祀乐器,同时也用于饮食娱乐等场合,这证明汉代的编钟已经逐步褪去了周代礼乐文化的光芒,开始与人们的生活融为一体,这也是汉代国力日渐强盛的一种印证。
西安编钟的出土意义巨大,它是我国汉代编钟中的珍贵精品文物,也是周秦汉唐文明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的惊艳亮相使陕西周秦汉唐的青铜钟体系更加完整,在我国钟声悠鸣的青铜乐史上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