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礼堂重庆在哪里?
大礼堂位于重庆市区人民路石板坡,系抗战时期陪都十大建筑之一,民国政府西部党政军文教中心,孙中山逝世后国内最大的纪念性建筑物。 1937年5月,蒋介石为纪念孙中山60周年诞辰,批准修建此堂,聘请中国近代设计大师、建筑学家黄伯伯云设计,著名雕刻家刘开渠与日本雕刻大师高柳敬 apis负责雕刻,著名工程师陈泽淘负责施工,耗时两年,于1939年10月落成。孙中山的夫人宋庆龄为大礼堂赠一匾额-中山礼堂。1945年,大礼堂作为国共两党和平谈判会场。礼堂1946年5月改为国立第二医学院,解放后,大礼堂先后为西南军政大学、西南区人民政府办公地点。 现礼堂为中共重庆市委、市政府和市人大的办公地点。
大礼堂依山而建,坐南朝北,占地面积2400平方米,建筑面积3611平方米。建筑形式中西合璧,融欧美主流建筑风格和中国民族传统建筑风格于一体,建筑风格中则兼顾了现代派建筑形式,建筑气势雄伟,庄重典雅、古朴大方,是典型的纪念性建筑物。 大礼堂由大会堂、圆弧楼群、陵园三部分组成。大会堂的前半部是一独立的半圆形,名日坛,坛直径54米,圆坛正前方为圆弧形前厅,厅正中为舞台,左右分为观众出入口,弧顶为"品"字形玻璃窗。
后厅为方形,内有观众席,可容2000人。厅顶为钟乳式,正中藻井为五角双层穹窿型,上敷金碧庄重的彩画,中心悬一重有230公斤的铜质五星红灯。大会堂前后共有12根圆柱,直径1.5米,高14.8米,由4根楠木拼接而成,是1933年在四川万县深山老林中找到的原木。 柱顶和柱座均有镏金雕花,雄浑庄重。大会堂正门的门墙正面嵌有7米高的孙中山胸像,胸像上方横书16字鎏金标语--"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左右两侧有两组浮雕,左为"武昌起义",右为"约法颁布"。大门两侧各立一通15米高的石碑,碑名是宋庆龄手书"总理遗像碑"。碑文记载了建堂经过和孙中山的革命事迹。
建堂时,由梁思成在北平负责制造的240公斤重的巨钟挂于礼堂钟楼,每逢正点钟声回环绕梁,音韵悠扬。 大礼堂的两侧是两翼圆弧形的配套建筑--四楼一底的楼房,用作办公楼,圆楼的顶端,饰有40根钟乳式小亭塔,各亭塔呈四棱体形,上部作十字交叉,其下托以四角攒尖屋顶,顶上立一小型尖顶,宛如教堂钟楼上的尖塔。两翼圆楼中间由一条高台相连,形成前低、中高、后低的曲线型天阁。天阁下辟券门三道,中宽侧窄。券门两侧墙体的上方,有以红砂岩雕刻的大型浮雕,分别命名为遵义会师、北伐战歌、井冈山会师,浮雕将党的光辉历程和伟大的革命力量的源泉与孙中山先生提出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须努力"相映照,寓示中国共产党继承孙中山先生遗志,接续北伐革命战争,走向中国革命胜利之路。
大礼堂后面,原设计为孙中山铜像广场,后来因建市人民文化宫的需要而未成。陵园是原为纪念堂修建的,内有纪念碑。 远望大礼堂,会感到它气势磅礴,如一艘巨轮,乘风破浪,奋勇前进;似一猛将军,跃马提枪,奋勇冲杀;又像一圆形堡垒,威风凛凛地屹立在长江之滨。大礼堂不仅是重庆重要的人文景观和重庆市区内著名的古建筑群;重庆人民喜爱的旅游胜地,也是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