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阳有哪些景点?
1.南龙布依村寨 位于贵州开阳县禾丰乡西南边,距贵阳市60公里,是贵阳地区保存较好的一个典型的民族村寨之一,有4个自然寨7个村民组258户1299人;总面积为3平方公里,其中耕地628亩,林地2500余亩。该地四面环山,气候宜人,风景秀丽,民风淳朴,环境幽雅,是一个休闲、度假、旅游、狩猎、野炊的好去处,更是研究开发民族文化的好地方。南龙山寨始建于明初永乐年间(约公元一四○三年),距今已有五百余年历史了。据传当时由江西迁入的江西填湖广,填川蜀移民在此定居建寨而形成。由于这里群山环绕,一条小河从寨前流过,河上筑有石拱桥一座,形似游龙而得名“南龙”或称“南龙口”。因此人们也就把居住在这里的人称之为“南龙人"。 “南龙村”在明清时期曾一度发展成为方圆数十里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其重要标志有:一是建有寨墙,至今仍存有一小段;二是建有寨门(今已失)和寨内堡楼,现只留存一些建筑基脚;三是建有文庙,解放后办初中时还作为教室使用,后因修房拆掉:四是建有武庙(今不存);五是建有戏台和鼓楼(今不存)六是建有书院及私塾,七是为当地官府征收赋税和调解纠纷的地方行政机构——土司所驻之地。 南龙村现有民居百余间均系木结构房屋,建筑风格独特,依山傍水,错落有致分布有序。整个村寨古朴典雅,环境优美,空气清新,令人心旷神怡。进入村寨,古藤绕树,古树参天,青砖素瓦,飞檐翘角随处可见,让人感受到一种回归大自然的乐趣。
走进村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雄伟壮观、气势磅薄的一幢幢宗祠,这些宗祠分别供奉着朱、张二姓祖先神牌位,虽历经五百年沧桑岁月风雨侵袭,如今却仍然显得那样端庄凝重,巍峨壮丽。再往前走不远就是古石桥和那座饱经风霜历尽劫难的南龙寨门。它用石块砌成宽1米多高2米左右,分上中下三个门洞,门顶上各有两个小门用于观察情况。据当地人讲此门原是用铁栓固定于两边的石墙上并装有木门的,后来因年久风化,便只剩下铁栓和石墙了。通过这座寨门就可看到一条小路沿半山腰蜿蜒曲折向山顶延伸而去,这就是通往山顶文庙、书院和古庙等古迹的路,这条山路长约三百余米,沿途可领略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大自然景观,感受得到田园牧歌般的韵味。
2.猴场古镇景区 位于贵州省开阳县南25公里的云开大地上,黔中腹地,乌江源头的南郊河畔有个千年古镇—猴场,猴场原名黄茅铺,又名横坡,因境内有一大片黄茅草而得名。据《开阳县志》记载,早在汉代此地即为汉阳县属地,宋代属贵定县管辖,元代属黔南等路总管府,明代改属贵定州所辖,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置开州县属贵定府。民国元年(1912)属贵平县,同年废州设道,属黔中道公署贵定县辖。民国十七年(1928)废道制直属省务。1935年属第十行政区,抗战期间属第十行政督察区。1950年成立猴场区政府,1951年改属第四专员公署贵定县人民政府管辖。1981年撤区,建猴场镇公社管理委员会。1984年改建猴场镇人民政府。猴场古镇迄今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自明代始便是乌江上的重要驿站,清代中期成为乌江四大码头之一,素有“小重庆”之称。古镇以“四十八拐”为中心,四周皆险峻高山,镇内街衢纵横,巷弄交错,古色古香,人文荟萃。
古镇依山而建,东西窄南北长,地势西低东高,北临乌江,南靠南渭河。古镇街道均为石板街道,路面坎坷不平,现存老街中段尚有三座石桥,横跨在羊叉河中,是古时往来客商必经之处。据考,此地为黔中古道要冲,当年商贾云集,舟楫如梭。每逢集日,街上行人摩肩接踵,吆喝之声不绝于耳。猴场古镇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民俗独具特色,民间艺术源远流长,有傩文化、屯堡文化、花灯文化等众多文化形态。 2001年以来,开阳县人民政府按照“整体保护,重点开发”的原则对猴场古镇进行精心规划与建设,先后投资2000多万元,完成古镇保护及开发项目20余个。新建了“四十八拐”文化广场,猴场会议会址陈列馆,屯堡民居,猴场书院等一批文化旅游设施,使古老而又美丽的猴场古镇焕发出了青春与活力。猴场古镇现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我省首批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第二批历史文化名镇之一;同时又是我县着力打造的“三大古镇”(猴场古镇、南龙布依古寨、高寨苗寨)之一和旅游精品线路的重要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