渑池旅游景点在哪里?
仰韶大峡谷 位于河南省渑池县境内,距郑州230公里、洛阳158公里、三门峡市区36公里。景区总面积约40平方公里,由峡谷瀑布区、原始森林区和休闲度假区三大区域组成。峡谷内奇潭异彩、奇石异树、奇花异草、群瀑百折;原始森林植被茂盛,遮天蔽日,有千年野果林、天然氧吧等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数百处之多,是河南省唯一以山水风光和原始自然魅力为主体特色的风景名胜区,被誉为豫西“小三峡”。 在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就生活着勤劳淳朴的先民们。他们在这里繁衍不息、生息劳作的同时也留下了大量的遗迹——仰韶文化遗址和庙底沟文化遗存以及大量彩陶器皿。仰韶大峡谷的地质构造奇特,形成于距今七亿年至三亿年的古生代寒武纪和中奥陶世地层中,主要由灰岩(白云岩)、沙岩及石灰岩构成,为嶂谷地貌,其发育在岩溶峰丛洼地之中。仰韶大峡谷的地质构造形态独特,具有典型的嶂谷地貌特征。整个峡谷地势呈北东—南西走向,谷壁陡峭、相对高差大,谷底狭窄、河床较浅而宽,两岸悬崖绝壁,多为陡峭直立,少向内侧凹入的“U”形嶂谷。由于流水作用强烈,谷内水流湍急,形成了众多壮观的水蚀地貌形态和水流景观。这些水蚀地貌主要有石柱林、石钟乳、石林、一线天、瀑崖悬流、暗河、落水洞、伏流、天窗洞开、岩槽、岩帘、洞穴、洞穴长廊、洞穴瀑布、石棚、天生桥、瀑布、悬泉、石瀑布、石幔、石帘、石瀑、石棍、侧瀑墙、侧瀑带、侧幕带、石旗、石笋、石柱、石鼓、石蘑菇、石剑、石鼓等40多种类型,其中很多类型属国内首次发现,在全国乃至世界都是极为罕见的。 仰韶大峡谷内的石柱林立 此外还有一些人文景点,如观音台、点将台、试剑石、将军潭、仙女浴池、玉女梳妆、犀牛望月等,它们给仰韶大峡谷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仙门山景区 景区规划面积5.2万亩,分为仙人岭、仙门山、金龙湖三大游览区和九峰山、黑龙潭两大景区,是一处以森林生态景观和道教文化为主的风景旅游区。 仙门山,又名石门山或仙门涧。因一石如门而得名。海拔1274米,与崤山、嵩山和邙山并称四山。
据《史记》载:大禹治水时曾到此处,见一条大河奔流入崤函。于是,他就在山上建起一座庙宇,名曰“河伯庙”。每年春秋两季都要率众祭河,祈祷黄河安澜、风调雨顺。因此,此山又俗称禹王山。
传说大禹治水到此,见滔滔河水直入函谷关犹如一把利剑插入中原腹心,便命人凿山引水,使河水绕崤山、秦岭北去,形成黄河支流沁河。从此,人们把这条河叫作大禹川。 东汉末年,张仲景在归乡途中路经此地,见许多人病弱消瘦,百病丛生,而当地却人烟稀少,草长蒿繁,顿感奇怪。后来,经过探询,才得知原来此地土质结构坚硬多石,水土流失十分严重,以致土地干裂,草木枯萎,百姓饱受病痛之苦。于是,他就在此行医植药,救治百姓疾苦。后人为纪念这位神医,便将这座山命名为“神农山”。 张仲景在此著《伤寒论》,留下许多药方,还留下不少有关中医的宝贵经验。后人为了纪念他,就在山下修建了“仲景观”和“伤寒台”(亦名“医圣祠”)。到了宋代,人们又在山下的金龙湖畔立碑勒石,刻下“仲景故里”四字,以示怀念之意。如今,这个碑已被移到河南南阳的宛城,但“仲景故里”的碑文依然清晰可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