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清景点有哪些?
一、三溪古镇 三溪是福建省历史文化名镇,素有“金三溪”之美誉。古民居众多,古建筑中尤以砖砌民居最为独特。 明清时期,三溪商贾云集,人文荟萃。据当地《叶氏族谱》记载,自明代万历年间(1573—1620年)开始,到清代嘉庆年间(1796—1820年),先后有二十多座砖厝落成。这些砖厝的墙基用花岗石砌成,墙壁上覆砖,屋顶为硬山顶或悬山式。在房屋布局方面多采用“五间过”“三间过”“五间抬梁”“三间两扇”等建筑格局,还有部分采用“双落斗式”结构。由于砖雕细腻、木雕精致,因此三溪的砖厝极具观赏价值,其艺术风格与福州的“木楼”、莆田的“石砌屋”、泉州的“土楼”相异,又别具一格。这里的传统民俗也很有特色,如抢“头香”和赛龙舟就是其中的代表。 到了三溪镇,不可不去的地方有三处:一是三溪街;二是青云楼;三是文昌阁。
三溪老街全长近里许[约400米],旧时车水马龙,店铺林立,人声嘈杂,颇为繁华热闹。如今虽已破败不堪,但仍可略见当年之风貌。街道两旁的老式店铺仍保存完好,其中多数是清末民初的建筑,有些还保留着古时的门匾、楹联。老式店面大多开有两至三间,店堂内用木板分隔出前后两间作为店铺营业之用,后间多为住家。 老街上最引人注目的是那幢建于民国元年(1912年)的青云楼了。该楼占地二百平方米,二层砖木结构。整幢建筑坐西朝东,大门前有一块长方形的石板铺就的空地,东西两面各镶着一块石碑,一面刻着“青云楼”,另一面则刻着当时建造者的名字及其身份、籍贯等信息。拾级而上,迎面是一尊笑迎客人的泥塑大弥勒佛,身后是一座高大的门坊,上方悬挂着“青云楼”三个大字,两边有对联一副:“紫气东来登云路;祥云北去接天衢”。大佛之后是一个天井,两侧为楼梯,楼上楼下共有房间十多间,二楼的回廊设有栏杆,可以一览老街全景。 青云楼的对面便是文昌阁道观了。这座道观规模不大,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1616年)。院内主要建筑有大殿、厢房及戏台。大殿是道姑们做早晚课以及举行宗教仪式的场所,殿内的主供神是文昌帝君和祖师爷,两边还配祀着关羽和吕洞宾。
二、梅溪镇 梅溪镇距县城东南方向25公里,面积62平方公里,人口两万八千多人,下辖四个村,九个自然村。这里山川秀丽,民风古朴,古迹甚多。境内有宋代的石笋寺、元代的梅溪书院,以及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林觉民故居和白塔桥古村落遗址。此外还有许多古老的庙宇和众多的文物古迹。 说起梅溪镇最有名的还是林觉民的故居吧! “惜别孤臣命,深闺万里愁……”这是著名民主革命家蔡锷将军写的悼念林觉民的诗句。诗中所说的那位英勇就义的孤臣,就是林觉民。
位于梅溪镇龙池村的林觉民故居,始建于康熙年间,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整个庭院建筑面积一千六百余平方米,现存房屋四十余间。由门厅、正堂、左右厢房、花厅组成一个“日”字形,左右对称分布,是典型的闽清古民居建筑风格。 走进故居的大门,只见一条小径蜿蜒曲折通往内院,内庭左侧是书房,右侧是客厅,中间有花圃和水池,花木扶疏,小桥流水,环境优雅。穿过客厅向前走几步,就到了正堂,正中供奉着林觉民夫妇的牌位,左右两边则分列着林父和林母的画像。林觉民的母亲陈意映是一位出身书香世家的大家闺秀,她通晓英文学得一手好书法,为人贤淑善良而且颇有远见卓识。正是由于母亲的谆谆教诲才使林觉民有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觉悟,并毅然投身于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之中…… 可惜现在林觉民故居已经不对外开放了,有兴趣的朋友可以网上百度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