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公园有什么景点?
1、晋祠,在太原市区西南25公里的悬瓮山下。唐太宗李世民当时奉母命视察晋祠,见周柏、汉汾阳桥等古迹依然如故,非常感慨地说:“唐本兴于晋水之汾曲,今见此树,有若吾家老人,岂非灵地!”并亲笔写了“周柏”二字匾额,悬挂在旁。周柏又名千岁柏,生长在北殿献殿前面,传说是晋王祠的镇祠之宝。
另外有两株古柏长在唐叔虞祠的大廊院内,据《晋阳县志》记载这两棵柏树距今已有1700多年历史了;唐槐也在大廊院内,原为一枯木桩,人们认为它已死去,但经千年风雨却仍屹立不移。到明代又重新发芽生枝,成为一株茂盛的老槐。
传说这株老槐是唐代所栽,相传当年武则天到晋祠祭拜时亲手所植。另一株古柏长在圣母殿右前角下,枝叶繁茂,翠绿挺拔,为晋祠中的名树之一。 除了古树外,还有铁鼎、铁人、宋金塑工精湛、形态逼真的宋代帝王臣僚像和明代艺术大师朱铭创作的大型浮雕“晋国源流”;造型生动,工艺精湛的清代彩塑“关公像”、“十八罗汉”以及栩栩如生的“送子张仙”等等。整个园林古朴典雅,气势宏伟壮丽,是我国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群之一。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到十五日的古会期间,游人络绎不绝。晋祠内现存建筑、雕塑、碑刻,多以唐、宋遗物为主。其中晋祠三绝最为有名。一是难老泉。位于圣母殿右侧石栏之内,水从铁人手中滴入池中,经久不涸,常年流水不断。二是鱼沼飞梁。位于献殿与圣母殿之间,呈十字形,下有鱼沼,四周石柱9根,上承梁枋,其形状优美,结构奇特。三是唐叔虞祠里的周柏,俗称“晋祠三绝”。
2、蒙山,古称泰山,又称东泰山,位于山西省境内。东与山东省毗邻,由主峰向东北延伸出13公里余,直抵沂河岸边。因地处太行山北端而得名北岱,后简称蒙山。蒙山绵亘百里,重峦叠嶂,沟壑纵横,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素有“齐鲁巨擘”“岱宗之弟”“小泰山”之称,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
山东蒙山总面积1125平方公里,主峰高耸云际,海拔1156米,山上多松、柏、槐等树种及奇花异草,林阴密布,景色秀丽,风光宜人,自古就有“鲁南小泰山”之美称,是沂蒙山区的著名风景名胜区,1985年被列入省级自然保护区,现为国家级重点风景名胜区及国家AAAA级旅游区。 蒙山国家森林公园占地44平方公里,森林覆盖率87.5%,空气中负氧离子含量每立方厘米达7万个,相当于杭州西湖的二十倍,是一处天然生态氧吧。这里气候湿润,四季分明,景色各异,名胜古迹众多。 蒙山不仅自然风光秀美,而且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汉代以来就一直是我国历史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末期,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李耳就是在这里结庐炼丹修道成仙的;汉景帝前元二年(公元前155年),在这里建了庙观祭祀老子,这便是蒙山最早的道观;汉武帝东巡时曾亲自在此祭祀过老子;隋文帝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敕建“景灵宫”,把老子尊为至高无上的太上玄元皇帝,从此景灵宫香火更加鼎盛。 到了宋代,蒙山被朝廷正式封为“东岳泰山天齐仁圣大帝”的行宫。元代封为“东岳岱宗仁圣大帝”及“蒙山昭靖帝”。至明清时期,这里的庙宇达四十多处,规模宏大,盛况空前。现保存完好的有玉皇阁、老君堂、老母殿、奶奶庙、财神庙、真武庙、文昌阁等三十多处古建筑遗址。
3、龙山石窟位于太原南郊古交市龙口村的龙山西侧峭壁上,建于隋唐时代,主要洞窟分布在东西约150米的岩壁上。石窟的开凿,当与当地寺庙有关。 这些石窟大多凿成于初唐和盛唐时期,有圆雕、浅浮雕、高浮雕、线刻等各种造像形式。大小造像共300余个,最高者近4米,最小者不足10公分。 龙门石窟依山而凿,分东西两区,远远望去,石窟犹如鳞次栉比的天宫瑶池,令人目不暇接。石窟内佛像、菩萨、天王、力士等造像或姿态庄严,或神情悠然,或怒目而视,或颔首微笑,形态各异,栩栩如生。有的身披袈裟,盘膝危坐,神态超脱,仿佛正在闭目养神;有的手执法器,表情凝重,好像正要宣讲佛法,还有的则慈祥而笑,似乎在欢迎着游人的到来;更有许多菩萨的身旁还环绕着各种各样的飞天伎乐天,他们有的手握琵琶、横笛、箜篌之类的乐器,弹奏歌唱;也有的双手合十、俯首聆听。这些佛、菩萨的神情举止无不活灵活现,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在龙门西山石窟中,最大的洞窟是第13窟,这个洞窟的平面略呈方形,南北长约10来米,东西长也有八九米左右。这座洞窟的主要洞室为中央塔柱式构造,洞室内除中心塔柱之外,左右各有一间小禅房,正中塔柱的四面都刻有造像。整座洞窟内的大小造像多达百余个,可谓满壁琳琅。 龙门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魏,盛于唐。西魏、北周时,龙门石窟得到了大规模的发展。进入隋唐以后,更是进入了全盛时期。尤其是盛唐时期,国力昌盛,文化繁荣,龙门石窟的建设达到了顶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