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阳有什么景点?
明皇陵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先祖朱百六、祖太傅朱世珍的陵墓和朱元璋父母亲的墓坐落于此,是中国唯一的一座由四个明代帝王墓及六座王侯陵墓组成的陵群,被国务院列为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誉为“东方金字塔”。
凤阳府志载称此陵为“皇陵”或“大明皇陵”。明太祖朱元璋以古礼亲祀其高祖父以下三代帝王之陵,并命工匠按南京明孝陵之制营建。明末农民起义军张献忠率部攻陷凤阳后,曾掘开皇陵、崇庆皇太后墓以及皇城等地,使陵园建筑遭到严重破坏。清代对明皇陵屡加修葺。
明中都城遗址 中国历史上唯一一座被迁都后的都城遗址,也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一组平面呈方形的城市遗址;1988年1月13日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5年被国家文物局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 中都城位于今滁州市凤阳县境内的南谯区境内,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于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下诏兴建,历时十年建成,是当时全国三大都之一(另外两大都分别是顺天府的大都和北京,应天府的南京)。
整个中都不是按照传统的方形建造的,而是采取“方九里,旁三门”的设计理念,也就是九个城门,每个城门分别有两个门洞,这样的设计在中国古代都城中是绝无仅有的。同时中都是当时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中心。 在中都城南门到东北角一线保存有较多的遗迹,这一线就是当年的皇城城墙和宫城的南部边界。在城东有一条御道街,这是当年从南门进入皇宫的大马路,两边各有一个大水池,称为“浴德池”“涤虑池”,现在已不存。
中都城现存较完整的墙垣有东城墙、东南隅城垣和西南隅城垣,这三段城垣现存长度分别为756米、407.8米、796米。其中东南侧这段保存最好,大部分已经恢复原貌。此外南城门“正阳门”石质门洞也已恢复。 府文庙 凤阳府学始建于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公元976-1022年),明代正统七年(1442)重建;清乾隆九年(1744)重修;光绪十九年(1893)至三十年(1904)又多次增建扩建,形成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体。现基本完好地保留了明清时期的建筑风格。
府治文庙占地6万平方米,建有东西配庑殿10间、敬一亭、尊经阁等建筑,规模宏大,结构严谨,布局巧妙。尤其是大成殿内悬巨匾一方,上题“道冠古今”四字,为乾隆皇帝亲笔所书。
明中都鼓楼 位于安徽省滁州市凤阳县中都大道与中都大街交叉口西北100m处。建于明中都城内(今凤阳县府城镇),原与钟楼相对,南北中轴线上,楼基为砖砌须弥座,高约8米。台基两侧有踏道14级,可直达楼上。鼓楼分上下两层,通高20余米,为重檐歇山顶式建筑。上层八面,中层四面,每层的四个转角处均设有木质转角斗拱,层层相叠,颇为壮观。楼顶饰有琉璃脊兽、吻、兽等,色彩斑斓。底层四面开门,中间四门,可入二楼。楼下层北面正中辟有一门贯通台下,可供人马往来。
中都鼓楼原是一座具有报时与传播信息的建筑,每日三次击鼓鸣金报时,声闻数十里外;又有铁钟一口,悬挂于楼内,每当夜晚,击钟报时,钟声悠扬,远播四方,成为中都城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鼓楼虽经几百年的风雨剥蚀和人为破坏,但主体结构依然完整,特别是其建筑艺术精湛,是研究中国古代建筑不可多得的重要实物资料。该建筑2006年被列入选定为第六批全国文物保护单位。
女贞庵 坐落于凤阳县武店镇女贞村,原名地藏寺,俗称女僧庵,距县城五公里,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的生母陈氏卒后安葬之地,因陈家系女婢,葬于寺院,故称女贞庵。庵院内有一口井,相传朱元璋幼小时在此挑水吃。
女贞庵历史悠久,据《凤阳县志》记载:“地藏院,在县西二十五里武店集女贞树之下,元初建。”又云:“旧传有陈氏,父贫而葬地无依,佣食于人,后生太祖(即朱元璋)帝,遂择此穴,自葬其父……至正四年敕建寺观曰地藏禅林。”明洪武十一年朱元璋为庵赐名“护国永庆禅寺”。清康熙二十八年,庵毁于火。三十三年又建。
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在庵内设据点,庵废为废墟。建国初期庵中尚留有佛像、石碑数块。1964年开始维修,塑像重修,并改庵名为女贞庵。1986年和1987年先后两次大规模修复,新建大雄宝殿、山门、观音堂、地藏殿、斋房等。整修后的庵内雕梁画栋,古朴典雅。1993年凤阳县人民政府正式把女贞庵定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凤阳府文庙位于凤阳县府城镇东大街中段北侧,始建于宋宣和元年(1119 年),元至正十七年(1357 年)重建,明洪武二年(1369 年)改建为府学,清乾隆九年(1744 年)大修,光绪三十二年(1906 年)重建大成殿,民国十五年(1926 年)改建为县立中学。
1966 年“文革”期间府文庙被砸毁,1988 年被确定为省级重点保护单位。1997 年开始进行全面维修。维修中采用传统方法施工,基本恢复了原有的建筑风貌。现在的凤阳府文庙为前后两进院落,共十五个单体建筑,其中大成殿、泮桥、泮池、棂星门为原拆原建,其他均为新建筑。 现为凤阳县第一中学所在地。
皇甫庵 皇甫庵位于凤阳府城北门外1公里处,为纪念唐代著名诗人皇甫冉而建。 唐开元十五年(公元727年)秋八月,诗人皇甫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