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陵都有哪些景点?
1931年,国民政府决定建造烈士墓,由当时的中央建设委员会第 22任委员顾祝同担任总指挥官。1931年开始兴建,至1937 年1月基本建成,同年6月正式落成(当时还没有“中山陵”的名称)。1928年至1945年间,孙中山灵柩暂安于南京鼓楼岗灵谷寺内,以供民众凭吊。陵园总面积约300公顷左右。建筑群分为牌坊、墓道、陵门、石阶、碑亭、祭堂和墓室等部分。 整个建筑群依山势而建,气势雄伟庄重,融中西建筑风格为一体,有“中国近代建筑史上的第一陵”之美誉。
其中,最为人所知的是孙中山先生的大理石花岗岩遗像。该遗像是1929年的10 月1日雕塑的,是采用一块天然大理石雕刻而成。雕像高6米,基座高1.4米。 其左手按于《三民主义》书上,右手握拳置于腹部,表情凝重,目光深邃,注视着前方,表现了孙先生为了国家和民族的前途而奔波不息的情怀与风姿。
从下往上数第二级平台上有四块浮雕。左上边为“建国大业”;右上边为“民族精神”;左下边为“民生主义”;右下边为“革命传统”。这是北伐战争、抗日战争以及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战斗场景。 在平台上还有一口巨大的铜鼎,叫“中山鼎”,上面铸刻有《总理遗嘱》全文,共七项内容。
在第三级平台的北边有一个纪念亭。它是1937年建成的,当年蒋介石还亲自题写了匾额——仰止亭。 亭子里面有一块匾,是吴敬恒书写的“民族魂”三个大字。 这三个字寓意深刻,把中华民族的脊梁孙中山先生比喻成中华民族的灵魂所在。
第四级平台上有个平台门,两侧各立一对华表。 华表又名“明仆”或“望乡台”。相传,古代人们出远门时总要在这里望一望家乡以示牵挂。所以称为“明仆”或“望乡台”;又因为这里是通向天国的道路,故又称“引魂桥”。 平台门的东面有两根大柱支撑着一个横楣,上书“天地正气”四个字。西边的柱子则是四个大字——“浩气长存”! “天地正气”是封建时代对文臣武将的最高评价。这四个字充分体现了国民党对孙中山先生的推崇之情!
平台门外东侧有一座陵卫营纪念碑。 此碑建于1937年,是为了纪念保卫陵园而牺牲的官兵而立。 西边的平台门与东边的平台门对称分布,但比它要矮很多。两个门之间相隔十多米。它们都是由青砖砌成的拱券门,顶部是尖形的,下面则是一个方形的大门洞。 从这个门进去就到了第五级平台了。在这个平台上有一个东西向的石柱,叫做“天下为公坊”。
此坊是用一整块的石头雕凿而成的,坊的上面是四只兽头,两只在左右两边,另外两只在前后两端,象征着守卫陵园的士兵们守护着陵园的安全。坊中间有一个长方形的方孔,这就是坊的门。 坊的四周围着一圈栏杆,上方悬挂着六幅对联。这六副楹联都是当时一些文人墨客的作品。其中有一幅是林森写的。这幅楹联写得非常的精辟,道出了孙中山先生一生的理想及追求----"为民为国求统一,同心同德贯彻三民主义;舍身抛家作牺牲,众志成城捍卫共和精神"!
第六级平台又叫“光化亭”,也就是祭堂。 这个位置原本是准备建一个墓室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建成。现在看到的只是几根石柱和一个石质屋顶而已。 石壁上的那扇门就是通往祭堂的入口。 祭堂里面有六个房间,分别是祭堂、灵堂、总理奉安殿、永怀楼、宝顶和明堂。 祭堂正中供奉着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前面放置着一张供桌。四周墙壁上都绘有孙中山生平事迹的画像,供人参观瞻仰。 祭堂内还有一间很大的休息厅可供游人休息之用。 休息大厅里有桌椅可以坐,还有一些报刊杂志可以免费阅读。 这里还是一个小超市呢!大家可以在这里购买一些纪念品作为留念。 休息大厅里面还有一个卫生间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