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哪有邮轮景点?
厦门作为一个港口城市,与海上航行密切相关的地名有很多,其中自然就有“船”字打头的地名。在古厦门地图上,标注有“船厂”的地名就有四个(现址多已变更),它们分别是旧大船厂、旧二船厂、新大船厂和海沧新阳工业区的新船厂。这些造船厂大多都在海边造岸,用于停泊修理船只并建造新的船舶。
“船厂街”的位置大致在今天厦门中山路、思明南路一带,明代曾在此设立官办船厂,专门建造楼船,也就是用于军事攻守的大型战舰。《闽都赋》中说这里 “建楼船而制水师” ,可见规模之大。清初沿用明制设厂造舰,雍正五年(1727年)改建为“官营造船厂”,至康熙二十四年(1685年)建成大型作战楼船五艘,此后每年开工建造各型船只达数十艘之多。
清代中后期,楼船制造逐渐荒废,“船厂”开始建造民用帆船。到清末民初,这里的码头已经有往外国洋行的载货船只和往台湾海峡行驶的客货渔船了。
“船厂”里除了船台,还有用于船体加工的“砂槽”。所谓沙槽就是用筛子从河里滤出河砂,作为造船时的磨光材料。过去厦门河流纵横,河里盛产河砂,所以用河砂造舰在当时是常见的事,而在沙槽里淘洗河砂也是繁重的劳动,由穷苦的渔民担任。
随着近代海洋贸易的发展和海防需求的变化,厦门的造船业也与时俱进进行变革。晚清时厦门出现外商开办的造船厂,民国时期又有华商创办的兴南公司和新中兴造船厂(后改为福建造船厂),生产技术和管理理念都开始西化,所造的船只更大,最大的可达万吨级。
不过,由于受到技术能力和原料供应的限制,厦门造的船只多为单壳钢板船(外行称之为 “明瓦壳” ),抗风浪能力和海上适应性能不如双壳钢质船。这种建造工艺上的差异使得厦门制造的船只往往被归类于 “华南船系” 。
当然,到了现代更是有了远洋巨轮,但那已经是另一个故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