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陵景点如何?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这是唐朝诗人刘禹锡《赏牡丹》中的诗句。诗中所称赞的牡丹花就是现在所说的芍药,唐朝时人们称芍药为“牡丹”。 “一丛寒菊凭窗晚,孤标画本难。清芬还渐近,始觉秋深。”这是宋朝词人李清照《醉花阴·重阳》中的诗句。这描写的就是现在的芍药的别称——菊花。 关于这个名字的由来还有一个故事呢!北宋文人苏轼曾作一首《牡丹》的诗,其中有这样一句“何人到春愁不起,将车驶过千门里”。当时有人批评这首诗“车”字有错,应当是“荼”(tú)。为什么用“荼”字?因为“荼”和“榆”在古代同音,而苏家就在苏州的榆园边上住,所以用“荼”字是暗含讽刺的意思。 苏大人收到这样的信很是生气,回信说:“四语并言,而两见‘车’字,足知此车为载苦海之舟。盖‘车’者,‘槎’也……而‘茗’字以草头,亦茶也。” 意思是说:你老兄真是吹毛求疵,我写的“车”字就是“茶”的意思啊!什么车啊茶的,全是谐音游戏! 对方接到信后,知道没法和苏东坡这种文学大家玩文字游戏,便服输了。
后来人们就用“荼”替代了“牡丹”“芍药”这些名字。到了明朝,诗人高濂在《遵生八笺》中,把芍药叫作“牡丹”,而把牡丹称作“芍药”。于是“牡丹”的名字就正式成为芍药的花名了,一直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