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浦东新区在哪里?
首先,“浦东”不是一个行政区划单位。“浦”指苏州河以东,即现在的黄浦、静安、长宁和徐汇两区;而“东”字则指今卢湾区的一半(即南市区)及当时的北郊区。 “浦东”一词最先出现在《清史稿》中。光绪二十年十月(1894年11月),《清史稿·日本纪事》中有“日军陷大沽,天津戒严……命直隶总督裕禄筹办防务,率师出关,驻扎通州”之语。十一月,又有“裕禄率军赴河北,与日军战于芦沟桥,兵败身亡……”之语。此后,凡涉及中日战争的记载都会出现“浦东”一说。如《清史稿·慈德后纪》载:光绪二十七年正月(1901年2月),“日兵自海路闯入长江……攻陷镇江府……驻沪日领事来闹,索交军火,且将兵船驶近闸口,声言要炮台,势甚张狂。” 到了民国以后,“浦东”成了专门指称原北郊区的名词。
1935年的上海市地图[图] 旧上海有“上只角”“下只角”之称,“上只角”专指南京西路一带,而“下只角”则特指北郊区。[图] 抗战胜利后,上海市政府编印的《上海市概况》中,对上海的“上只角”与“下只角”做了重新界定。该书说,“一般所谓‘上只角’者,系指市中心区域而言,‘下只角’者,系就市郊而言。”并特别指出,“今人将公共租界和黄浦滩作为中心点,以此点为半径画出圆形,此圆形之内谓之‘上只角’,此圆形之外即为‘下只角’。” “上海浦东”只是现代上海的别称或简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