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震旦是什么意思?
震旦,本是早朝的意思。《礼记·檀弓下》有“震旦而待于庙”。孔颖达疏曰:“震旦,谓将旦明也。此节言凡行祭之时,早朝而后行祭。”后世渐渐把“震旦”作为“早晨”“黎明”的别称。 而上海的“震旦”另有其源。 早在宋代,上海地区已有“震旦”之称。宋周密《武林旧事·西湖争标》云:“宣和辛丑(1121),方伯赵侯,作新水阁于柳阴湖上……每遇春时,诸宫女争标斗胜,各有队伍。先以绣球打鼓,然后出队。谓之‘舞鸾’。宫中皆盛饰之。驾前乐人击鼓吹箫,动诸乐器,至晚不休。”这里的“震旦”即指“早晨”“黎明”;又因其位置在湖上,故又有“日出”之意。
元代王祯《农书》中有“震旦种”之名,盖取义为“晨光里的种子”。又,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一本第二折,有“星月冷空挂,拂晓露沾衣。愁绝伤孤影,东风急急催”之句,“震旦”二字意亦在此间。 那么,“震旦”如何又跟上海有了关系呢?这还要从上海建城说起。
明代冯梦龙所撰《醒世恒言》卷十三《卖油郎独占花魁》中,有“杭州乃造化钟神秀之地”一句,可见杭州在明代已经成为一个颇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而与杭州毗邻的上海,自然更受关注。
明代文学家叶简在游览了上海县城后,写了一篇《上河岸》的诗文,收入他著的《苇航漫游稿》中。文中第一次出现了“震旦”二字——“是处高楼巨厦,不绝烟火,真神仙之所,震旦之都会也!” 此后,“震旦”就成了上海的代称。如明末张岱著《陶庵梦忆》中有“吴兴妓钱黛,颜色艳发,声音清婉,舞态蹁跹,妙入化境,沪上人称‘活观世音’”;清初吴伟业著《芙蓉园》诗,自注曰:“园在虹桥路,今震旦市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