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徐路是哪个区?
原黄浦区的,现在属于新成立的静安寺区 徐家湾南街位于静安区与长宁区交界处,北起武定西路、南至万航渡后街,长约300米,宽约20-40米。 这条弄堂曾经很有名气,但因为年代久远,又地处城区中心,现在已没有多少人知道这条马路了,甚至很多老静安人也会忽略它的存在。 其实,这里曾是上海滩著名的石库门里弄建筑群。 关于“海”这个称呼的由来,还有个有趣的故事——上世纪50年代,因修筑南京西路而挖出一些古墓,当地百姓误以为发现了一片海洋遗迹,故称此处为海,并将附近的几条街道命名为海防街(今凤阳路)、海光亭(今铜仁路)等,甚至还专门设立了“上海市郊区文物管理处”来管理这些墓葬。虽然后来证实并非海洋化石,但这一名称却保留了下来。
根据《新民晚报》1986年7月的一篇报道,当时有关部门对静安寺路(即现南京西路)进行改造时,在地下发现了大量文物,证明这里是元代至明代的遗存遗址,同时还发现了大量的砖窑遗址和烧造的瓷片,由此推断这里可能是元代的水上码头。
到了上世纪90年代,有研究者进一步推测,这里的河道可能直通苏州河,是上海运河交通网络的重要节点之一,并给这条弄堂起了个有趣的外号——“海上第一路”。 在近代,这条小马路也是风云际会之所,曾诞生过许多风云人物。 据载,徐家湾南街最早的名称为“公兴弄”,因为在此开设了一家名叫“公兴”的布店而得名。
清光绪末年至民国初期,这里还出现了很多钱庄和典当行,如锦兴源、信成、瑞康等,因此又有“钱业街”之称。 而让徐家湾南街名声大噪的,则是它成为“三不管”地界的特殊地位。
所谓“三不管”,是指这里的捕房既不属于巡道管辖,也不隶属于县衙,而是由上海租界工部局自行掌管,从而成了法外之地。 这源于英国人在建立上海租界之初,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特意将巡道和县衙管辖范围之外的一块区域划给了工部局,作为其处理交涉事务的专门地区。由于当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末期,地方官吏腐败无能,而外国人的法律体制在中国又不受待见,因此他们便以工部局的法庭为据点,在这里审理案件、执法司法,甚至犯事以后还可以在这里“监禁”(也就是软禁)中国人,而无人敢管。 据统计,从1909年到1927年的十几年间,工部局共审理涉及华洋人民的刑事案400多件,其中以华人犯罪的居多。而在所有这些司法案件的处理过程中,均采用了西方的司法程序和制度,充分做到了公平与公正。
值得一提的是,在这个“三不管”地带,还发生过一起震惊中外的“苏报案”—— 清末革命党人俞筱舫(又名俞明震)因宣传革命立场被清廷逮捕入狱,他的朋友苏曼殊则以“曼殊室主”的笔名写诗发文予以声援,亦遭通缉。两人遂通过关系辗转来到徐家湾南街,化名入住于松雪街(今石门一路)和景云里(今石门二路)。不料却被密探侦知,缉拿落网,送至上海府狱羁押。 不久,苏曼殊经日本友人保释回国,而俞筱舫则因病身亡于狱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