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什么地名?
上海,简称“沪”或“申”,原属苏州府,明中叶始建上海市。“上海”一词的本意就是“沼泽之地的边缘”(上海浦),它被用作整个上海的别称直至今天。 明代以前,今上海市区大部是汪洋一片的沼泽区,只有今黄浦江和苏州河两岸有居民点,因地处长江入海口,又名“江浦”;又因河流纵横、港汊交错,水患不停,因此又有“下海”、“上浜”之称。 由于江南地区已有苏州及太仓等城市,为了避免地名重名现象,至明嘉靖年间,在今天的南京西路附近建立了新的市镇,取名为上海镇。
为什么起这个名字呢?根据地方文献记载,当时镇内有一座叫显忠庙的古建筑,“显忠庙”的正门上方悬挂着一块蓝底金字的横匾,上有“上海”二字。“上海”之名便由此而来。 上海建市后,将“上海镇”和周边地区的行政区划统称为“上海市”。1960年,撤销上海市建制,设立上海市徐汇区、黄浦区等5个区和上海县。
虽然如今的上海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国际大都市,但“上海”两字却似乎总给人带来一种温馨的感觉,就像一位温柔的妈妈一样。
关于上海这一地名的由来,其实很早以来就是人们的探讨之谜。早在宋朝绍兴二十二年(1152年),就已经有“南上海”的文字称呼了。以后在清朝雍正十年(1732年),在嘉定县东境设立了新置上海县。但始终不知这个“上海”二字是怎么得来的?
对此,历来上海本地的《上海县志》和外县的《嘉定县志》等地方志书上,都曾有过简略的解释,说“上海”之名称,来源于“水深为海,上海侧有海,故名”一说,意思也就是因为吴淞江上建有上海浦(即今之黄浦江),而位于浦北又地处江海汇合水深的一侧,因此称“上海”。
在《上海县图志》中,也有“南上海”和“北上海”(又称小上海)的记载和分界的叙述:“吴淞江(即苏州河)至此,分为两派,一由虹口出吴淞口;一由杨家码头穿上海县,南抵黄浦合流出南汇嘴。江之南,曰南上海,上海县城在焉;江之北曰北上海,或曰小上海,嘉定县黄渡镇、安亭镇在焉。”
这一解释固然有一定的道理,但似乎又过于牵强。上海的区域,确实处于江海汇合之处,但其地在古昔确非水深之地。而且照此说法,北面的嘉定则应为“水浅为河,北河有河侧,故名北河(谐音为吉)”才是,这显然有些不合逻辑了。而“南上海”与“北上海”之称谓,似乎也是后人因“上海”和嘉定两地毗邻江海,且有南北之分而取的。
因此,后来的学者专家们在对“海上”和“上海”这两个地名经过长期的考证研究之后,对这一地名的由来,基本上形成了较为一致的看法,那就是:“海上”和“上海”这两个地名,其实是同义双声词,也就是由“海上海上”这个词颠倒重叠而成,“上”字乃是一个语气助词。
那么,为什么以“海上”二字来命名这些地方呢?这就要从“海上”之地的古时地理形状和水文特征来讨论了。根据史志的记载和考据,大约在唐宋以前,如今的上海地区还是处在江南海湾的海岸线“沙冈”(外滩和陆家嘴一带)之内,海潮涨落常可进入吴淞江和冈上泾、界泾等小河道内,人们立身其上就面临海潮。而且古代的“海”字,和今天的意义有所不同,它还含有“大湖”和“大水坑坑”的意思。因此,把当时这些面临大水的地方取名为“海上”是很自然的事了。后来随着“海上”之地的人口增多、聚落的扩大,就需要有分区的名称,于是在“海上”一词之上加上了一个衬字“徐”字,就将“海上”分为了“徐行上”和“海上”两个区了。
到了后来,在这两个区之中,“海上”比“徐行上”显得繁荣昌盛。特别是在陈化成督建了吴淞新城以后,“海上”的声势更为浩大,于是又将吴淞镇一带命名为了小“海上”,以此类推,“海上”又扩大辐射成为当时吴淞地区、上海县城及下南“华亭十八湾”的总称。后来又因为“海上”一词的响亮好听,又在“海上”词上再度加字,又衍生了“南上海”和“北上海”两个地名。
到了清雍正年间,朝廷下令废州设县,把原上海浦以北的“南陈行”(今属罗店镇)至吴淞镇的上港地区划为县辖范围,设立了新置上海县,治所位于吴淞城东,并批准使用具有地方特色的“上海”字样作为新设县的名称,从此,“上海”地名才开始正式启用。而“海上”两字却在清乾隆以后,就很少在史籍中出现,慢慢地退出了历史的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