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怎么做11号线?
谢邀! 这个问题问得真是时候,昨天上午刚和同事们一起讨论了上海地铁11号线的建设历程(毕竟是我们公司做的嘛)。 上海地铁11号线一期工程于2006年7月开工建设,2009年12月31日全线开通运营。 一期工程由普陀区的交通大学站至嘉定区的安亭站,线路全长45.580km;其中地面段长约14.2km,地下段长约31.380km,过渡段长度约0.980km,高架车站3座,地下车站22座,设主变电所两座。列车采用德国生产的海斯曼(Heimann)式,4节编组,最高时速80公里。
在建设过程中,11号线创造了我国城市轨道交通施工的多项纪录——一次性吊装就位大型设备新纪录、最大体积风道暗挖施工新纪录、超长盾构隧道新纪录…… 在建设标准上,11号线也是高标准严要求,当时设计的目标是“建成世界一流水平的基础设施”,因此无论是在土建施工、安装装修,还是设备采购与运输,我们都力求做到最高标准。
以土建施工为例: 由于该线途经地段交通繁忙,沿线建筑物较多且密集,施工空间较局促,因此我们采用了大量的“明挖法”“浅埋暗挖法”及“矿山法”施工,在保持交通、减少对周边环境影响的同时保证了工程的进度与质量。 比如,位于武定西路和王家湾的交叉路口的“三岔口”工地,是11号线的始发站之一,施工现场周边有静安寺公园、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等著名建筑,周边环境十分复杂。为了尽量减少施工对环境的影响,我们在施工时采用“以挖代融”方式推进,即在隧道掘进机(TBM)推进的同时,将前方泥土运出洞外,从而保证土石方稳定。
当然,作为一条穿越上海的南北大动脉,在施工过程中遇到的难题也是层出不穷的。比如在安福路上,我们遇到了长达千余米的地下水位下降区以及大量溶洞,在采取相应措施后,才得以顺利通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