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天气预报切?

茹诗怡茹诗怡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这个问题的提法有点意思,估计题主是想知道什么是“比较靠谱的”天气预报。 从数据上来说,世界上最早的预警系统诞生于1962年的美国。到了上世纪8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大数据概念的提出,各国开始建立自己的数值天气预测系统。这些数值天气系统都是先给出未来一段时间某一地点天气状况的可能性,再通过新闻机构或网站来发布。 所以,要讨论哪个天气预报最准其实已经没有意义了——所有预报都是基于概率,不可能说某个预报准确地预言了事件的发生。但我们可以通过不同方法得到的结果对比来找到最接近事实的数据。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运行着几十个数值天气预报模式,我国也有自己的一套模式,叫“中国气候模式”(CCM)。 这里需要提到的一个概念叫做“模式误差”。这是指任何一种模式,无论其理论基础多么完善,存在的时间越长,历史数据越丰富,所得到的预测结果都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当时科技条件限制的影响而带有一定的偏差。这种偏差会随着模式的迭代越来越小,但永远不可能达到0。任何两天的天气预测都不会是完全一样的。

虽然我们无法判断哪一个预报最准确,但我们能找到一个相对比较准确的预报。而这就是国内外气象学家努力的方向——研发更好的模式,以更精确地反映真实大气状况。 说到这里,想必题主应该明白一个道理了。其实所谓“最准确的”天气预报并不是一件值得追求的事情。因为只要掌握了天气变化的基本原理,掌握了大气运动的主要特征,就能做出基本正确的预判。而所谓不同的预报,只是基于大气形态的不同分析而已。

所以,与其寻找一个“最准确的”预报,不如多了解一些关于天气的变化规律,多掌握一点“会下雨”、“会降温”这样的知识。这样在遭遇突然其来的恶劣天气时也能从容不迫。

桑禹桑禹优质答主

所谓“天气预报切”其实就是一种心理现象,就是当我们收到天气预报以后会不由自主的去找天气预报与事实的偏差,一旦存在偏差,那我们就会认为今天天气预报没报对,从而延伸到认为气象台的预报都不准。

气象部门在制作天气预报的时候,会使用大量的气象观测、气象卫星、气象雷达等信息,并使用各种数值预报模式,再经过预报员分析制作而成的,而且天气预报会不断更滚动的更新。

那天气预报是怎么样一步步的制作出来的呢?

在不同时期的数值模式,每6小时,或者12小时会提供一组天气实况和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天气变化趋势,气象台在接到数值模式以后会立即进行会商分析,在之后的每一时段,气象部门都会把不同时期的数值模式和最新实况及时更新,然后再经过多次会商分析,最后才会形成最终的天气预报。

所以说天气预报里面每一个字都是经过几轮的严密分析才产生的,那天气变化又是瞬息万变的,所以在实际天气与预报天气存在偏差时,我们也不应该指责气象台,而是应该更正的认识到天气预报是对大概率事情的预报。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