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常平在哪里?
常平,这个地名现在只有东莞有一个镇叫常平。 但其实历史上广东有好多常平,比如 清远英德有英城街道、洪山祠、英州中学等等就叫“常平”; 河源龙川有好多个乡也叫常平,比如八田乡(旧称)、佗城场等; 连州的连城镇古称“永和里”,简称“永和”或“常平”“永坪”; 茂名信宜有贵子镇、旺沙镇就叫做常平; 阳江海陵岛的闸坡镇以前叫“中平”; 揭阳普宁也有一个镇叫“大坪镇”,当地人称“大坪埔”,因为谐音与“大平”相近,所以又称为“常平”或者“上平”了; 还有韶关南雄市的百顺镇,以前的名字就叫“上常平”! 这些常平,除了地名一样,历史都很久远,有些甚至可以追溯到南宋末年。
不过,要讲到最富传奇色彩的常平,那还得数是广州的常平。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这个常平可是与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有关的! 事情是这样的: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巩固朱明王朝的统治,加强皇权,于1403年下诏迁都并营建紫禁城。但是,在当时社会生产力水平有限的情况下,如何能实现全国政权的稳定与发展?朱元璋于是想到了移民策略——“徙民宽乡,赋以耕作”。
也就是让各地富裕的人口迁徙到北京附近地区开垦土地,增加产量。 这一政策在明代初年是行之有效的,但到后来却逐渐出现了“地少人多”的情况。从广义的迁移意义来说,可以说“移人就地,变疏为密”。
据载,当时南方人口已经过度饱和,一些地区“土官贪残,徭役浩繁,民不聊生”。面对这种局面,作为南方重镇的广东如何能保住自己的粮仓地位,这是朱元璋颇为关心的事情。于是,他派人在南方到处探访,想寻找一块“肥田”。 最终,这个人发现了广州府属下的增城、从化二县土地肥沃,可种水稻,是鱼米之乡,且距离广州不远。不过,这里居住的都是粤西少数民族,人口稀少。
朱元璋大喜过望,随即派遣湖广、江西等地的人口前往定居,同时征调云南、四川的军士到那里屯垦,以卫所军事体制加以管理。
为了能让新居民迅速安定下来,尽快开垦土地,朱元璋特别准许他们携带家眷,并给予税收优惠,“田税三分,盐课一分,酒醋课一厘。凡工商税,三年之后则酌量征取”。 这样的政策当然很受欢迎,大批民众纷纷应募。然而,问题在于这些地方本来已经是粤西少数民族聚居区,汉人移民过去后,必然与当地人产生交集。 为了维持本地人的“主体地位”,汉人的移民只好另寻他乡了。于是,他们带着朝廷发放的“皇粮”,跋山涉水,沿着京杭大运河南下,开始新的生活。
这些移民经过苏州的时候,看到运河边上有个小镇,风景宜人,于是就留下住了下来。 这就是后来的“常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