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花地湾在哪里?
花地湾,原称“黄大仙师堂”,后改称“花地仙坛”。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荔湾区花地大道中51号,是道教全真派宫观。 其地原为明代秀峰书院故址,清道光年间成书《广州府志》载:“明嘉靖间(1522年至 1566 年),越人袁崇焕建阁于东门外之狮子岗,名曰‘怀圣’。”又载:“怀圣寺,在城东北隅、越相袁崇焕宅第之后,旧名‘光孝寺’……明末兵燹时,此寺被毁。
据同治《广州府志·卷三十四·古迹二》载:“怀圣寺,在城东偏,明袁崇焕宅以后,旧名光孝。万历中,越相袁宗肇重建。崇祯十七年(1644 年),再经重修。清初,尚存。顺治十八年(1661 年),火焚,仅遗大殿三间。康熙二十二年(1683 年),重建。”
另据民国《越言十集·卷八·怀圣寺》载:“怀圣寺者,粤相袁崇焕宅后之胜迹也……寺之东南有室三楹,深广各三丈余,内供黄大仙神像,衣冠严整,金碧交辉……旁有一亭,曰‘望江’,乃徐霞客所题。” 另据清光绪《番禺县志·卷四十九·古迹》载:“黄大仙台,在县南五十里。宋咸淳中,邑人黄彦文自京师归隐于此,结庐其间,号黄大仙。”
又载:“黄大仙庙,在城西南角、越相袁家祠之后,旧名‘怀圣’……” 由此可知,这座道观最早创建于明朝中期,最初称“怀圣寺”;清朝初期,尚存;康熙年间再次重修;乾隆年间,有僧侣居其中并改名为“花地仙坛”;至嘉庆末年,全盛时期占地达五百余亩,有殿宇房舍数百间。
抗日战争爆发后,部分房屋被日寇侵占并作为军用,道观屡遭破坏,1938 年 10 月 27 日甚至燃起大火并被烧毁。新中国成立之初,政府对仙坛进行了接管和修复,并开辟为花地公园,供市民休闲游赏。“文化大革命”期间,因造反派的破“四旧”运动,仙坛被毁。现在仅为一座供奉黄大仙的神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