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天回镇属于哪个区?
1. 行政区划上,天回镇属于成都市青白江区,而非锦江或武侯;实际上,在清嘉庆二十四年(1819)时,其仍属成都县。 2. “天回”之名来源甚早,唐代即有此名,而明代嘉靖年间所修的《成都府志》载:“川西十五里,有回城,周七里……又有铁回城。”这里的回城和铁回城指的都是今二仙桥街道附近的古迹——唐代成都郡守李绰于元和八年(813)筑,明正德十三年(1518)四川巡抚邓廷瓒筑土城于其上者。清代学者郭建勋在其撰写的《蜀中广记·古迹三》中指出:“成都北门外二十五里曰天回镇……”(见光绪《成都县志》卷八)由此可知,天回镇之名至少在清代以前都是指今二仙桥街道附近区域。
至于为什么这里会有一座城的遗址呢?根据民国二十二年(1933)纂修的《邛州直隶州志》所言,这里是汉代蜀王刘璋的故里,而在唐代时其所在地叫做“石亭江”。之所以称石亭江是因为这里原有一座江心岛——据同治《都江堰县志》所载,这座江心岛“中有一亭,石构,四面环水,水皆绕亭而过,故曰石亭江”。而这座塔亭江心的岛屿上,在唐代还建有一座寺庙——“唐贞元十九年(803),剑南节度使韦皋于此立五云寺。”“五云寺”之名来源于寺内五百罗汉雕像背后的五色祥云。
到了宋代,这里还是宋蜀川主侯谦的故乡。所以从唐代到南宋末年,天回一带可以说是“侯门居尽”了。至于为何这一带会在明清时期以“天回镇”闻名于世,恐怕还得从张献忠屠蜀说起。
张献忠本是凤阳籍地痞无赖,崇祯六年(1633)在河北闯出“王气”后自称皇帝,国号大西,年号武定。崇祯十七年(1644)攻破太原,俘杀明晋王。同年十一月陷西安,灭陕西总督杨鹤之师。次年率部入川,攻克成都、绵阳等地,屠杀明将李自成的义军和四川人民。顺治元年(1644)底至二年春,连克泸州、遵义等西南重镇。
顺治二年五月,张献忠命部下胡尚友、彭子清等率军由陕入川,攻占广元,随即分兵四路进攻成都。当时驻守成都的明将曾英、李乾德等率领万余兵力坚守孤城,双方相持月余。在此期间,张献忠因部下饥疲,欲退入汉中休整,但因明军水势盛涨,未能成功。随后又发动总攻击,在距离成都三十里的北新关(今梁家巷附近)被明军击溃,仓皇逃回成都老巢。此后又在城北十里屯兵,与城南的明军对峙。
不过这次交战并没有分出胜负,双方的拉锯状态反而促使张献忠加速了在成都的暴虐行为。他先是大肆掠夺民间妇女供自己淫乐,又把各地进贡的丝绸、宝石在妇女们身上试绣制新衣,还命人用白银铸成大锡币,以供娱乐之用。
同时,张献忠还命人在成都城内大量开采金矿,招集民夫,强征牲畜,昼夜开采不放,以致“掘地深者数丈,浅者二三丈”,破坏城市基础,摧残民众生命。更不可恕的是他还下令在城西十里处修建“海宴堂”,命人用银元宝及金银箔纸做原料,浇注成“世袭诰命”,为死去的父母亲戴孝,给活着的家人发横财! 这些暴行终于激起了成都人民的反抗。当时城中商贾和手工业者多达数万,他们在张献忠大肆掠夺妇女的同时,组织起武装力量,与农民军配合,乘虚进入北关,焚毁了官军粮草,使得张献忠被迫撤围成都,退往宝墩驻跸。
后来虽然张献忠复围成都,但终因其部将刘进忠倒戈,使城池重新回到明王朝手中。然而城破之日,正是李自成派来协助张献忠的胡尚友所部下,所以成都老百姓把怒火指向了这支李自成的部队,进行了空前的报复。
自此以后,天回镇之名便开始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