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锦里在哪里?
“锦里”一词最早出现在《汉书》中,是引用西蜀儒生郭贞吉的话:“市列珠玑,民家丝竹之音不绝。”这里的“市”就是现在的锦里;“丝竹”也就是现在的曲艺说唱。 唐朝时,这里还是“锦城”。因为长安城内遍布织锦的作坊,所以来此从事贸易的波斯人、大食人在城里随处可见;而“锦城”这个名字也就成了丝绸之路上的一个文化地标。
到了宋朝,成都的经济地位仍然很高,《宋史·地理志》记载了当时成都的繁华:“(川峡)成都府……金碧辉映,玉宇琼楼,谓之蓉城。”这段描述中的“蓉城”其实就是后来的锦里。 元朝时,为了在军事上控制四川,蒙古军在成都设立了“总管府”,后来还建起了城墙。
明朝时,朱元璋把儿子朱椿封到成都做王,修筑了宫殿,并让江南才子宋濂为他撰写了《明太祖高皇帝实录》。同时期的文豪张溥在《蓉城赋》中,也对当时的成都做了非常高的评价——“盖皇明之盛时,蜀都之繁富,称首善焉。”这里说的“蓉城”“蜀都”其实就是今天的锦里一带。
清朝初年,成都的经济发展依然非常好,出现了“小京班”这样的戏曲团体。乾隆皇帝南巡时,曾在成都驻跸(bì,指帝王乘车马出行)两天。他在《蜀道难》一诗中对成都的繁华这样描写:“锦城犹记说风流,红拂青裙舞俏娘。”这里的“锦城”和“锦里”其实都是一个地方——今天锦里附近的武侯祠。 所以从汉朝开始一直到明清时期,“锦里”一直是成都最繁华的地方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