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几朝古都?
成都有过五个政权,五个首都。 成都建城史可以追溯到战国时期秦昭王建造的蜀郡治所。汉代蜀郡治所继续在这里,汉末至三国时期,刘备占据益州后,建都于此,称“成都府”。西晋灭吴之后,以成都是吴国所在,将广陵郡改为江都郡,与成都、姑臧并称三大都。
东晋十六国初期,成都在李雄统治下再次成为蜀汉的国都,称成都王国。公元316年,匈奴攻陷长安,晋愍帝派尚书令王衍前往洛阳,被匈奴杀死。当时司马邺尚在洛阳,得知消息,急忙南下准备回到中原。此时益州刺史毛璩想借匈奴之手消灭司马邺,派人追赶,但为时已晚。
于是,司马邺回到洛阳后,将都城迁到长安。西晋灭亡。 此后不久,前赵皇帝刘渊在长安建立政权,以长安为国都。然而好景不长,两年以后,刘渊的儿子刘聪一统关陇地区后,为了接近汉朝旧都长安,遂将国都迁到了洛阳西南的谷城(今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
南北朝时,南朝的宋齐梁陈皆定都建康(今江苏南京),北朝的北魏孝文帝改革后推行均田制,迁都洛阳,后又改称京师为洛京。隋炀帝继位后,为了炫耀杨隋武功,恢复汉唐旧都称号,改称京师为大兴府,并将长安和洛阳称作东西两京。
唐朝建国后,继承了隋代的制度,仍以长安、洛阳为东西两京。开元元年(713年)十月,朝廷诏告天下,宣布改“京兆府”为“雍州”,改“长安县”为“咸阳县”,因为唐代宗李豫曾经被封地为雍王,所以用“雍”字作为这一地区的专名。同时,还仿效汉唐旧典,每年冬至,皇帝都要到郊外祭祀天地,这些场所都被称作“圜丘坛”。
五代十国时,前蜀国建都于长安,后蜀国王孟昶在成都筑离宫,号“吉祥窝”。北宋初年,太祖赵匡胤打算移居西京洛阳,未及行动即病逝。太宗赵光义即位后,决心完成兄长徙都计划,于是让翰林学士草拟迁都诏书,不料此人竟将“京”字误写成“京”字。 “京”是指天子所居之城市,而“畿”则指京都近郊。《史记·秦始皇本纪》就说到,咸阳附近“尽虏五岭以西”之人,而所谓“五岭”,实际上指的是大庾岭等五座高山。由此可知,“京畿”的意思就是京师及其周围各县。
当赵光义看到“京畿”一词时,立即纠正说:“只移洛阳足矣,何必更迁都。”于是,便定都洛阳。南宋高宗赵构在南京应天府(河南商丘)即位后,将徐州府升为江宁府,作为行在,也就是临时朝廷。后来,为了表明和金朝的界分,又刻意强调自己继承的是汉唐旧仪,于是一度考虑定都洛阳。
不过最终却没有实行,这主要是因为宋朝士大夫们的极力反对,认为东汉、唐朝的衰落都是因为迁都造成的。从经济角度来看,由于开封地处中原,无险可守,一旦金人南侵,势必弃城而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