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汽车恢复时间多长时间?

牟昱彤牟昱彤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作为在成都生活工作将近20年的外地人,真的挺关心这个事儿的。 从1月24日开始到现在,中间只放了一天假(春节),其他时间都在封控管理中。 先说我的观点:短期内不会放松,至少三月内会保持现状甚至加严管控。

先来看一组数据吧,这是最近几天成都新增的本土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人数,可以看到从3天前开始,新增病例已经处于个位数了,说明成都市疫情防控效果已经开始显现。 但我们要注意到一点,最近一周以来,每天检测出的无症状感染者都有30-50例之间,这说明尽管这些患者确诊的时间有先后,但他们在感染新冠后,体内一直存在一定的病毒载量。

结合国内其他城市疫情管控的经验来看,当出现大量无症状感染者时,不排除会有感染者发展成为确诊病例的可能;如果感染者始终不能被清零,那就意味着这场疫情的战斗还将持续下去。 而目前看来,让这些感染者“清零”的最有效手段就是加快核酸检测频次、扩大检测范围。 所以从这个角度看,尽管近日来成都出现了很多本土新增病例,不少朋友也感到焦虑不安,但我还是更倾向于相信成都政府决策的科学性。

当然,我这么说并不是说我就赞同当前这种“动态清零”的做法。 如果可以,我个人更愿意选择“与病共存”的模式,毕竟生命权和健康权才是第一位的,不能因为害怕病毒就彻底切断与社会接触的机会。 但是,如果采用“与病共存”的策略,就必须做好以下几点:

1、全民接种加强针疫苗,进一步提高免疫水平;

2、尽快开发出高效低价的检测试剂,并推广普及至全球各地,及早发现病患;

3、尽量扩大药品产能,满足各地患者的用药需求;

4、充分考虑到“与病共存”策略可能带来的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做好舆论引导和社会准备。

目前看来,国内疫苗接种率虽然较高,但加强针的接种率还很低,远达不到“群体免疫”的要求;海外疫情依旧严峻,新的变异毒株不断出现,外输风险依旧存在;国际供应链和产业链受到冲击,我国也面临医疗物资和药品保障的压力。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个人认为短期内不会出现“与病共存”的情况。 我们能做的,是在做好个人疫情防护的前提下,努力保持生活和工作节奏,等待疫情形势拐点的出现。 而这个拐点出现的可能性,也许就在两三个月之内。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