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开元路在哪?
开元路位于杭州市中心,南起定安路,北至凤起路。长1580米,宽18-22米。清朝称“元康路”,以谐音字“元”为路名。民国元年(1912)改称开元路。沿路多为商务写字楼和民居等。有中国美术学院、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单位和机构。周围有鼓楼、吴山等地标。 因南宋迁都临安(今杭州)后,在此筑新城墙,开南门,门内建“大晟宫”,后废。明代在城门废墟上建钟楼,清代又重建。楼上悬一大钟,高3.6丈(约11米),重1.5万斤(约7吨),上铸《大般若经》6300字,每日鸣钟两次报时,并用于报警。抗战时期被日军炸毁。今地仍存钟楼遗址。另有民国时期的方国瑜故居及冯雪峰旧居等建筑。 这条路与南宋有关。
当时,宋宁宗赵扩怕金军南下,从苏州到临安不到二百公里的地方没有一座城池,于是他在今天的中河与钱塘江之间筑起一道防线,南段称为“外城”,北段称为“罗城”。
现在市区内的道路多由古代的道路演化而来。这条开元路就是其中一条。据载,当年这条路是“植木为墙,环以水濠”(引自《咸淳临安志·郊坰记》),即树围墙,环绕的护城河。宋朝时的城墙是用砖砌成的,而明朝所建的城墙则是用巨石建造的。城墙上面有一层厚厚的灰,用来防雨。据说雨天站在城墙上,不会踩出水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