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几个坞?
杭州,古称“临安”,因东邻海宁陈府、南连诸暨浣纱而得名。 春秋时期,吴王夫差葬其父阖闾于此,称“夫椒”;战国楚灭越后,置县治于湖洲之上,故又称“临湖镇”、“临湖镇海”或“湖林镇”。秦始皇统一中国后,设钱塘县。西汉武帝时,始建临水县(在今余杭镇西南),因毗邻水湾,故名“临水”。东汉永和三年(138年),改临水镇为临溪县。 魏晋南北朝时,临溪县的辖地在现在的富春江、唐古岭以北,以境内有洛沟、新登城、南津城等六座古城,又素有“杭北六堡”之称。隋文帝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后,并入余杭县。
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年),设置临安县,取“临水安澜”之意。唐武德四年(621),复置临水县,属杭州。天授二年(691),武则天加尊号为“圣神皇帝”,国号“周”,县名亦改作“周源县”。唐中宗神龙元年(705),恢复旧称临水县。五代十国时,临水县城屡毁于战火。宋太祖建隆三年(962)十月,诏升临水县为州,称“临川”。元世祖至元十九年(1282),改临川县为崇仁县。
明太祖洪武十四年(1381),在城东五里的古塘畔筑新城,名“拱宸桥”,作为行宫。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正月,康熙皇帝南巡至此,以“拱辰启瑞”之意改名为“拱宸关村”至今。
古时运河与钱塘江在拱墅区交汇,自南而北的运河水在此转弯流经市区,形成了著名的“运河曲流”。河之南北两岸,人烟辐辏,商肆林立,河道上下数十里间,舟楫如梭,帆樯林立,一片繁荣景象。明代诗人朱孟震赋诗赞曰 “绿杨城郭是杭州,十里清波画舸浮。” 清乾隆皇帝南巡时,也写过一首赞美拱俞风光的诗《过拱宸关》。如今这条运河已不复昔日风光,但“拱宸”地名却留下来并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