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故宫有哪些景点介绍?
1、午门 午门是紫禁城正门,位于南北中轴线最南端,始建于明永乐十五年(1417年),清康熙五年(1666年)重建,有“天安门”之称。 午门呈凹形,依山而筑,面阔五间,进深三间,高23米,基高1.5米,台基面积1700平方米,黄琉璃瓦重檐歇山顶,上覆铁铸鎏金宝顶。 午门为皇宫的正门,也是皇帝大婚时众臣迎接皇后及皇室成员的大典和朝廷举行大典的地方之一,如元旦、冬至、万寿等重大节庆活动。 午门的正楼,用于举行重大祭祀典礼;旁楼设兵戍守。
2、太和门 太和门是紫禁城内廷前一座三重檐庑殿顶的砖木结构大门建筑,于明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清顺治八年(1651年)重修并改建为五楹。 太和门是内廷与外廷的分界线,凡文武百官入朝议事,均从这里进出。 明朝规定只有皇帝才能在此出入,其他大臣皆只能在两旁行走。清朝沿用明代的制度,只是雍正以后,才改在太和门前跪接或跪送外国使节等。 由于这里曾经发生过许多影响历史的大事,故成为人们参观故宫时必到之处。 在历史上,凡是发生宫廷政变、杀戮大臣的地方都是在这里。
3、中和殿 中和殿又称“宝殿”,位于紫禁城中路承天门(天安门)后。于明永乐十八年(1421年)建成,清顺治十年(1657年)重修。 中和殿是皇帝去奉天殿(太和殿)前后必经之地。每年立夏这一天,皇帝要在中和殿上下诏赐给百姓夏衣。 因此被称为“宝殿”。
4、保和殿 保和殿位于紫禁城后侧中段,是紫禁城中最大的一座宫殿。明清两代曾先后多次修缮,今貌系清嘉庆年间重建后的形制。 保和殿是皇帝经常到大殿办事的场所,每逢年底时皇帝还要在这里举行“千叟宴”,宴请老臣。殿内的“保和殿”匾额和“皇极之殿”匾额均为乾隆皇帝所书。 每年正月初二,保和殿成为皇子们向父皇请安的地方,皇上坐于殿内宝座,皇子和公主们叩头行礼,然后各自退归自己的住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