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隆有什么景点?
三眼井 位于河北省承德市隆化县,是当年蒙古王族的专用饮水井。传说这口井有三大特点:一是有三股水;二是水温适中,冬暖夏凉;三是水质特好,甘甜爽口,盛水量足。 三眼井始建于1386年(明太祖朱元璋在位时期),由蒙古人主持修建。现存三眼井为清代光绪年间重建,保存完好,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了。
清皇帝每年夏季都要到承德避暑山庄及周围地区“驾幸木兰围场”打猎。为了供应皇家的需求,蒙古族同胞在这口井旁又增建了蒙古包式的饮马房和羊圈等附属建筑设施,并派专人看管、看护水源。每当皇帝来此围猎时,这三眼井及其周边的建筑就焕然一新地呈现在游人面前。
据载,清朝的康熙、乾隆两位帝王曾先后52次到木兰围场狩猎观光,其中就有27次在这里驻跸。每次到这里都看到这里的井旁有人看守,饮马房很新,羊圈里肥壮的绵羊不少……于是他们心里感到奇怪:这么冷的地方,为什么要修建这些房屋呢?蒙古王族的人告诉他们说:这是我们的祖宗定下的规矩,不能忘记呀!原来这里还有这样的典故哩!后来康熙帝在《御制木兰行围记》中写到:“朕奉慈圣皇太后秋巡塞外,于康熙二十九年第一次至热河水泊,驻跸于此。因见泉而得井,赐名‘三眼井’,命蒙古王公守视之。每幸木兰,辄如旧例。盖以饮水之所必谨,所以承祖训也……”此后历代帝王都十分重视对三眼井的管理与维护。
目前,当地政府在三眼井附近修建了蒙王府、三眼井广场、民俗村、蒙古包群等一批旅游服务设施,使其成为隆化乃至承德地区重要的旅游景点之一。现在每逢节假日都吸引着大量来自北京等城市的中外游客到此游览、参观,已成为人们了解草原文化、感受民族风情的重要场所。
郭亮村 “不摸冰凌不伸手,不翻石头不打扰。” 走进河南省辉县沙窑乡郭亮村时,导游总是这样提醒游客遵守这里的规矩。 在郭亮村西边的崖壁上,有一处被称为“天下第一挂”的险峻绝壁长廊——郭亮洞(原称凤凰洞),它是由郭亮村村民历时5年,凭靠双手一锤一锹开凿而成,全长1200多米。
1975年,郭亮村用近十年时间耗尽了全村所有人力物力财力,硬是在绝壁上凿出了这条出村的道路。如今,郭亮村早已不再是交通闭塞、与世隔绝的村子,但人们仍然保持着勤劳朴实、吃苦耐劳的精神风貌,并因此闻名于世。
1966年,豫北发生特大山洪,郭亮村被洪水吞没25人,村民们含泪发誓,一定要走出大山。当时一位老村长,带领村民们开始寻找出山的途径,最后决定从南面的山崖上凿出一条路出来。由于资金匮乏,村民就用最原始的工具去开垦山体。
村里青壮年基本都参加了工程,有的还献出了生命。 如今,这条绝壁长廊已被列入国家地质公园网络名录,每年的游客量达数十万人次。当地村民开办起了大大小小的宾馆、饭馆、旅店以及商店,生活比过去不知要富裕多少倍。然而,对于许多游客来说,这里更是一个可以寄托心灵和精神的家园。因为在那一个个普通村民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自强不息、顽强拼搏的大无畏精神。 郭亮洞全长1200米,洞内面积600多平方米,最高处4米,最低处仅2米,全由石块砌成。 沿途有39个洞室、13个通道,洞洞相通。
整个工程的主体都是靠人工开凿出来的,没有使用任何现代化施工设备和技术。
据说这个洞最早是1963年初春的冬天开始的。当时还没有正式开工,只是几个人在那里用镐头、铁锨挖了一两个小洞口罢了。直到第二年春天才正式动工开挖。
当时大家就住在洞里,吃住在里面。因为这里没有电,也没有自来水,更没有取暖设备和生活用具,大家只好自己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当时只有一台小型发电机,照明只能靠煤油灯或蜡烛。白天大家干活,晚上就点着蜡烛看书学习。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终于修成了这段绝壁长廊。
如今,这里已经被开发成一个具有休闲、度假、娱乐、探险等功能的综合性旅游景区,成为了当地百姓脱贫致富的新渠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