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名人有哪些?
上海是一座人文底蕴深厚、现代气质鲜明的国际大都市,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既保留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和个性,又充分吸收了外来文化的精华;而众多名人大家如群星闪耀,为这座城市书写了浓墨重彩的历史篇章。
近代以来,特别是开埠以后,上海逐渐成为国内外关注的中国改革开放的门户和标志,这里出现了许多影响中国乃至世界发展的伟大人物。
一、政治人物 沈仲芳:(1680-1753年),字子林,号心远,明代官吏、学者,南汇(今上海市浦东新区)人。少有才华,明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中举人第一,五十二年(1713年)中进士第二,授翰林编修。雍正元年(1723年)迁侍读学士。后因父丧辞职回家。服阕后到京供职至终。一生好学深思,工诗文、书法。其《论语》注深受乾隆皇帝赏识,被收入“御制经书目录”之中,并亲书“温故而知新”以作评点。另有《春秋》及《诗经》等注稿。
秦裕燮:(1769—1848年),又名允诒,原籍江苏溧阳,寄居常熟。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任苏州府知府。道光十五年(1835年)调任上海知府。任期内兴办义学,重修古城墙,颇有政声。
李平书:(1848~1927年),字济川,号仲良,别号鹤寿,奉贤(今属上海市)人。清末秀才。曾任江苏省松江府学堂监督(校长),创办松江同德学堂、崇实女学堂。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冬赴英国伦敦参加中英庚款董事会,次年回国后任两江总办兼两淮盐运使。清廷诏命参与筹办江南制造总局附设的翻译馆并在其中担任职务。晚年在家乡创办务本女塾,培养女子新学。与郑观应、钟天纬等人一起被时人誉为“江东九俊”。
刘湛恩:(1886-1933年),原名继武,字湛恩,上海金山曹家街人。清末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获经济学硕士学位。归国后,历任国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北平市政府秘书、国民政府外交部特派专员等职。民国二十年(1931年)12月出任复旦大学校长,致力振兴复旦,整顿校风学风,重视师资队伍建设,延聘丁文江、袁希涛、黄庆慈等著名专家学者来校任教,致力于建设一所现代化研究型大学而努力。
二、科技人才 张謇:(1853-1926年),祖籍江苏南通,生于南京。少年时代念过几年私塾,后进入家乡创办的洋学堂。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中举人,十七年(1891年)中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十九年(1893年)奉旨赴日本考察学校及经济,未成,改赴欧洲考察。二十六年(1900年)返国后在南通创办纱厂、面粉厂、电灯厂、煤矿,设立医局、盲校、幼稚园和图书馆,还参与创办了国内第一所纺织专业高等学校——通州纺织专门学校(现苏州大学工学院)。
吴有训:(1897-1977年),字正之,江西余江县人。1913年到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学习物理学,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受聘为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南京大学前身)教授。1927年任中央研究院物理研究所所长。1930年当选为中央研究院院士。新中国成立后被授予全国劳动模范称号。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著名物理学家之一,在晶体光学、光量子论等方面具有极高造诣,是中国近代物理研究奠基人之一。
严志远:(1933–2008年),出生于上海市崇明县,低温理论学家、中科院院士。早年求学于上海交大,后前往苏联进修。曾任职于大连化物所、北京辐射实验室。研究领域包括固体缺陷结构、金属结晶工程、高温超导体等。
三、文化艺术人物 李渔:(1611~1680年),原名仙侣,字谪凡,号笠翁,浙江兰溪人。明末清初戏曲作家、戏剧理论家。少时有“曲中八仙”之称。所作杂剧今存十五种,多系重复作品。传奇今知者有六种,代表作是《风筝误》。他提出的“词趣”说和“异调填词”的说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所著戏曲论著《闲情偶寄》,阐述戏曲创作理论,对剧作的题材、内容、形式等都有独到的见解。尚有诗文集《笠翁十一赋》传世。
蒋兆和:(1905-1982年),天津市人。近现代国画艺术大师,当代中国人物画坛巨擘。自幼热爱绘画,1929年开始投身于美术事业,先后得到颜文樑、徐悲鸿、叶浅予等名师指点。擅人物,亦作花鸟。画风严谨细致、质朴秀劲。笔下的人物画面鲜活、形神兼备,尤善于描绘人物的沧桑感和时代感。代表作品《流民图》《齐白石画像》《李叔同像》等享誉海内外。
张爱玲:(1920-1995年),原名张煐,笔名梁京、张曼青、洪莲等等。祖籍河北省丰润区,生于上海。现代文学家、小说家、散文家。七岁时随家人移居香港,小学毕业后去上海就读中学。张爱玲自小聪颖过人、成绩优异,但性格内向,不喜欢与人交往。1943年至1944年间,由宋淇、邝盛藩策划,她的小说陆续在《紫罗兰》《万象》等杂志上发表。
四、杰出工商界人物 胡雪岩:(1823—1885年),本名胡光镛,字雪岩,杭州人。晚清著名红顶商人,徽商的代表人物。从小在钱塘江边卖茶为生。后来靠做丝绸生意起家,并开办钱庄,逐步成为晚清著名的富商。胡雪岩的财富和影响力使他成为了晚清唯一一位拥有皇家赐姓殊荣的商业人物,并被赐“红顶帽子”,因而得“红顶商人”之名。
荣毅仁:(19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