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的霞飞路在哪里?
霞飞路的变迁 1870年,在今黄兴故居附近)开办了“亚芬尼”洋行(英文:AVONNY),经营布匹、丝绢等。后来因为生意红火,又在上海其他区域设立分支机构,“芬尼”因此成为当时上海滩最出名的品牌之一,与“沙美”、“康泰”并称为“老上海三大名牌”。 到了上世纪20年代,为了与世界顶级奢侈品品牌竞争,“芬尼”将自己更名为“夏菲儿”(英语“Avon”的音译),并推出高档女装。随着品牌的升级,“夏菲儿”也在商业上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它先是在静安寺路(今南京西路)设店经营,后又相继在襄阳北路、铜仁路和凤阳路开设分店。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抗日战争爆发后,“夏菲儿”因经营不善迅速衰败,最终连总店都无力维持,只能将门脸儿转租给别人以赚取租金。而它曾经的三个分支机构——“新新公司”(设在四马路,今复兴东路)、“华成公司”(设在北四川北路,今北京西路)和“香港商厦”(设在汉口路,后迁至石门一路)也都在战乱中先后停业。
1945年年底,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了持续了多年的战乱,“夏菲儿”也重振旗鼓,在原先的总店旧址重新开业。不过,此时的它已不再是那个引领时尚潮流的“奢侈品巨头”,而只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商场。 改革开放后,“夏菲儿”迎来了一次重生。1996年,它被正式更名为“第一百货商店”,由国营转变为企业制,同时推行连锁经营,除了原有的总店外,又在淮海中路开出了一家分店。但是好景不长,进入新世纪后,百货商店的客流不断减少,第一百货也不例外。尽管管理层不断推出新的举措试图扭转局面,但收效甚微。到2003年时,第一百货的营业额已经跌倒了当年水平的五分之一。
2006年底,百联的改制方案获批,第一百货开始实施零售业改革,由原来的卖场转变为时尚消费概念中心,并且首次引入外资入驻。按照规划,新的第一百货将打造一个集购物、休闲、娱乐为一体的大型商业城。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这个概念却并未得到很好的延续——虽然引进了家乐福超市,并在顶楼设计了电影院和餐厅,但底层依然保留了大量销售面积,零售业态依旧占了相当大的比重,反而使得这个原本就拥挤的步行街更加拥堵不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