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豫园是哪个区?
“豫”字的意思,在《现代汉语词典》里解释为:“有‘预’的意思——预先、提前;也有‘裕’的意思——富裕、充裕、宽绰。” 而“园”字的意思就更好理解了——“圆”的通假字,指代圆形和花园。 合起来,豫园就是准备得圆圆满满的花园了。
豫园的面积确实不小,但说它是“公园”好像又不合适——没有对外开放的露天场地(除非你去敲锣打鼓),而且园子里还有好几座供游人参观的古典园林建筑呢! 其实豫园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明代嘉靖年间(1522年—1566年)。当时,上海县令胡邦佐在城南筑造了一座城隍庙,以祭上海地方神。
到了清代乾隆时期,上海的富绅董其昌又在这座城隍庙周围营造园林,作为自己归隐后的居所。不过后来这座园林荒废了,只剩下一些建筑遗址。 乾隆帝南巡时,曾数度下榻于此。他的父亲雍正皇帝也曾来过,并亲笔题写了匾额。于是,这座园林又重新有了名气。 再然后,到了民国初年,当地富商胡雪岩在这里重建园林,并且改名为“豫园”。
现在的豫园是在上世纪90年代经大规模修缮后仍现存的古典园林,同时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除了豫园本体内包含的亭台楼阁等精致古典的建筑群外,在它周边,还有古城公园、方浜中路、光启路以及福佑路等地标性建筑。
严格来说,豫园属于黄浦区的老城厢地区。但在我看来,它更像是徐汇区和虹口区北部的一颗明珠。因为它实在是太美了,不管从哪个方向看过去,都美得令人心旷神怡。 尤其是当夜晚降临、华灯初上的时候,整座豫园被璀璨的灯光染上一层梦幻的色彩。漫步在园路曲径通幽处,很容易让人沉醉其中。
豫园,位于上海市老城区的东北角,东临黄浦区人民路,北靠福佑路,西依方浜路,南临旧时的太平桥。据旧志记载,此地原为明代上海大同知县河南人潘恩宅第,潘去职后又曾为四川布政使潘允端的产业。
豫园始建于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至明万历十九年(1591年)方建成,是潘允端为侍奉其父而修建的私家园林,取名豫园。“豫”有“平安”、“安泰”之意,故名“豫园”。豫园占地三十余亩,有参天古木,奇花异卉,园内楼阁参差,堂轩曲折,小桥流水,曲径通幽,石洞幽深,假山突兀,“清漪出谷”、“玉玲珑”、“快阁”、“望江亭”、“万花楼”等景点均为其代表作。园内存有江南一带最大、最高的太湖山石——玉玲珑。
几百年来,豫园几易其主,几度兴衰。清顺治十二年(1655年),潘系后裔潘文初重建豫园,“堂榭栏楯,半加修葺”,又在园中新建点春堂、得月楼、绿波廊等数十处新建筑,豫园一度面貌焕然。但到清嘉庆年间又逐渐倾圮。1853年小刀会起义,曾以此为据点同清军抗争,园景被严重破坏。1860年(清咸丰十年),太平军攻取上海,进驻县城及豫园一带,遭到英法租界侵略军与清军的围攻,豫园再度遭到严重毁坏。1865年(同治四年),由商人何蓉镜与徐格庵等人合资购下豫园故址,组建“豫园书画善会”,陆续修复了部分残存建筑和亭台楼阁,新建了九曲桥、得月楼与三穗堂等处。至此豫园成了一个公共园林。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豫园先后被公布为市级、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56年,在原有基础上扩大旧城隍庙,新建了大殿、厢房,并恢复了豫园原存著名建筑点春堂、萃秀堂和玉华堂等处;1959年对古戏台进行彻底翻修。1961年,豫园和城隍庙统一领导,更名为“上海豫园公园”。50~70年代,公园管理部门又对古戏台、清晖阁、三穗堂等处进行了翻修和重建;对园中小桥流水、亭台轩榭、假山曲径等作了精心规划,修复了原明代古园的主要景点;在园内东部新建了假山石景,堆出了999级踏蹬“玉玲珑”大型假山。
豫园、城隍庙现已开辟为群众文化场所,是上海著名的古典园林和建筑艺术博物馆,又是著名的游览胜地。园内常年举办各类民间工艺品展出。1982年公园年接待中外游人逾150万人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