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制造局是哪个局?
“上海制造局”这个称呼是个简称,全称叫做“江南机器制造总局”或“江南造船厂”,是晚清时期的军事工业机构(当然同时也有民用业务)。 该机构是由洋务运动倡导者李鸿章于同治元年(1862年)在上海创办的,最初命名为“上海江南制造总局”,主要生产枪炮弹药等军火物资。后来随着业务的拓展和需求的变化,该局也逐渐增加了蒸汽机、轮船和军工产品等生产项目。
到同治末年—光绪初年(19世纪70年代中后期)先后建成大型兵工厂及船坞(即现在的“江南造船厂”历史建筑群),“江南制造总局”也由此迁往了上海南郊的徐汇区光复路附近并更名为“江南造船厂”,而位于北苏州路的原址则改名为“上海机器制造分厂”(后称“南区分厂”)继续保留。
上图: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所承建的“新一代中型坦克”项目正式开工,图为媒体采访画面。 下图:上世纪50年代的江南造船厂船台上正在建造的水压机,当时它是中国最大的水压机,也是当时世界上第三大、亚洲第二大水压机。 再下文:《中国制造》片场的江南造船厂外景——电影《中国制造》由张挺导演,李保田主演,于2005年上映。
1865年,李鸿章在任两江总督期间,将原上海(为制造枪炮、火药)洋炮局和(为制造轮船)虹口美商旗昌洋行船厂、(为铸造铜、铅等钱币)苏州铜币局合并成立了上海制造局。上海制造局初设于虹口德律风路(今山阴路),后因炼铁炉座、机器过大(长45英尺、重50余吨),无法搬运,遂将本厂迁到杨树浦,造船厂及枪厂等仍留在原地(德律风路,即今山阴路)。这是中国最早的新式兵工厂。
1867年工厂基本建成,李鸿章将虹口的造船厂、枪厂、弹厂及杨树浦的本厂一并定名为江南制造总局,简称江南制造局,亦称上海制造局。在洋务企业中,江南制造总局是李鸿章所办规模最大的一个军工企业。该厂以仿制国外先进枪炮为主,同时也承修西方各国的旧船,并且兼营采矿、铸钱、印刷、制糖、机器修造,甚至开办同文馆、武备学堂、操炮学堂等教育机构,是所集兵工、船政、矿业、商贾、教育于—体的特大型军火官僚兼办企业。其初主要由容闳经办,主持购买铁厂机器和聘请外籍技师。1874年起在高斌、冯焌光、徐寿、黄瑞兰、龚寿图、魏瀚、丁日昌、潘铎、严信厚、刘永福等主持下,继续发展和扩充。主要生产枪炮,附设船坞造船和印刷、制糖等业。初设时工人不过数百,1884年增至1900多人。
1905年起,除造船(包括修船)外,军火、机械制造,尤其是印刷、制糖等业逐渐衰落。中国第一艘钢壳兵轮乃建于此。此外,该局还制造出中国第一架蒸汽机车“中国一号”。建于1865年,占地四百余亩,1883年扩建至669亩。1913年裁撤后,将原有铁工厂改为海军部军械局,船坞归陆军部直辖。1915年8月合并为海军部江南造船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