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上海有多大?
旧上海,通常是指1843年上海开埠后至民国时期的上海。这一时期上海的城市建设与近代工业的发展迅速,然而人口却增长缓慢,以致于在1925年时人均居住面积达到6平方米以上(当时北京的人均居住面积是3.8平方米)。
旧上海的行政区划和今天的上海市不一样,它是由上海府、上海县和南汇等九个附廓镇所组成。其中上海府和上海县城即现在的淮海中路附近,南汇则是现在的浦东新区。 至于上海县的区域范围就是现在的卢湾区和徐汇区。所以一般我们说“老城厢”的时候,其实就指的现在的黄浦公园到静安寺之间的地方。而“新城厢”则指的是静安寺到曹家街一带。
旧上海有“上只角”和“下只角”之说,所谓的“上只角”一般就是指当时的法租界和华界的优质居民住宅区,而“下只角”一般就是指当时公共租界和虹口的贫民聚居地。 在“上只角”里一般生活着外国人和华人有钱人的后裔,他们生活的地方一般被称为“花园洋房”或“石库门房子”。这些“花园洋房”往往由外廊和外围护墙加以分割,内部则有天井采光和通风。这种式样的房屋在当时很多。不过现在留在上海的已经不多了。
老上海是指上海县城及其东面的吴淞口以南地区,包括南市、闸北、杨浦、虹口、卢湾、黄浦、静安、徐汇八个区及南汇、闵行、浦东新区(属于历史老三区陆家嘴、潍坊、塘桥街道)部分地区,大约600平方公里的地区。其中,上海古县城城界包括“新北门”在内,为北新桥(虬江路大柏树附近)、青云路、老复兴路、金陵东路外滩。外县、外乡地区包括南汇、闵行、江苏吴江和浙江嘉兴的部分地区(嘉兴县新埭乡、天凝乡)。
老上海一词最早出现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如著名作家丁玲创作的短篇小说《隔膜》有如下描述:“然而他没有把汽车停在霞飞路上的那一家,他却把车停在一条小马路上一家老上海式房子的门前。”老上海是相对于租界“新上海”提出的概念,当时上海城区分界清晰,以黄浦江为界,北为华界南为租界,两者差异很大,因此常被有意或无意的分割描述。如《新申报》的一条豆腐块新闻中说到:“(华界)霞飞路筑马路工场及(租界)工部局筑路工场,同在上海腹地,相隔不远...”。因此,将北面的“老上海”与南面的“新上海”联系起来称为“申”或“申城”。
1943年,汪伪政府宣布“收回”上海全部租界后,老上海与新上海融成一体,统称为上海(沪、申、申城)。老上海也因此成为特定历史时期上海城区的一部份的名词,特指原闸北区、南市区、浦东新区历史老三区陆家嘴、潍坊、塘桥街道及杨浦、虹口、卢湾、黄浦、静安、徐汇六区部分地区,以及部分地区扩展到南汇、闵行、浦东新区其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