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几个外滩?
我小时候,苏州河畔原来没有建筑,只有几堆烂泥滩涂。1985年,我高考结束,在复旦附中边上建起了上海展览中心(现在改名为静安公园),里面有个国际饭店的模型,高30米、重40吨,由法国巴黎展映公司制作。当时,我带着暑假工发的几百块钱工资去看了,相当震撼;再往前走一点就是上海博物馆的新馆,正在建设之中。 20多年过去了,我再次来到苏河岸畔,眼前是上海大剧院和上海书城,旁边是南京西路地铁站。再看对岸,东方明珠塔高高矗立,而一桥之隔的外滩正进行着轰轰烈烈的旧改,昔日的老房子已经化为乌有,一片片崭新的大楼拔地而起。
我回到母校看了一下,学校里正在建设一个巨大的雕塑——“世纪钟”,它将于明年落成,同时建成的还有学校里的博物馆。走出校门,我沿着华山路一直走,到了静安寺路(现在的铜仁路上),那里有一片石库门住宅群已被列为保护建筑。 在回家的路上,我突然觉得这变化中的苏河岸畔与20多年前我的记忆重合了——这里还是以前的苏州河吗?如果是的话,那么这里的变迁多么大啊! 不是所有的记忆都经得起时间的打磨。有些东西虽然还在,但是已经面目全非。它们变成了什么样子呢?我想起来《红楼梦》中林黛玉进贾府时对荣国府的描写: “这边贾母已带了刘姥姥走进大观园中,只见到处雕梁画栋,金匾银墙……只见正堂上下挂着一块蓝底金字匾额,匾上写着‘大观园’三字。两边一副对联,乃乌木嵌珠之联: 园成景备特精奇,何处堪题锦绣句? 花放眉端多妩媚,可怜幸得遇神仙。 ”
其实,上海的苏河岸畔也有这样的景象——旧貌换新颜,那些曾经充满烟火气的旧弄堂没有了,代之以高楼大厦;那些曾经弥漫在旧弄堂里的陈旧气息消失了,代之的是咖啡厅和书店。也许,我们这些旧弄堂的孩子都能体会到,我们的根在哪里。但问题是,这座城市里的新居民能感觉到他们的根在这里吗?他们会感到自豪吗?他们会不会把“上海”这两个字倒过来写然后送给别人看? 我想,我该为我的家乡骄傲,但是我更想留住我的回忆。
一般游客口中讲的“外滩”( the Bund)是指位于黄浦江与苏州河汇合处以东约1公里长的沿江区域,南起延安东路,北至外白渡桥,北端与北外滩隔苏州河相望,南面是曾经的十里洋场南京东路,东临黄浦江。
广义的外滩则还包括其北侧约1.5公里长的沿江区域,历史上这段区域叫做“下菜市”(下海浦路),后一度成为水兵娱乐场和黑社会盘踞地,称为臭外滩,1949年封闭,1956年辟筑为外滩公园,又名滨江森林公园。1990年后作为黄浦段“两湾一嘴”市政工程的重要内容进行改造,建成了滨江大道,并辟有“陈毅广场”等。
外滩的命名有两种说法,一说是因为英租界沿黄浦江堤岸称为“bund”,音译为“汶”字,故称外滩即黄浦江边之滩(沿江陆域,系吴淞口以下长江与黄浦江冲积而成)为外汶,后转称为外滩;又一说认为外滩本意指外县之滩,明清时江湾、杨浦地域属于宝山县,故外滩本指北部区域,与南侧的“里滩”相对,两者共同构成了近代“大外滩”范围。
北外滩地区
北外滩和外滩一江北南遥遥相望,隔水相邻。上海开埠后百多年间,北外滩在英租界和华界之间,是一个畸形发展地区,外商开设的码头、仓库、酒店和英军营房、领事馆等建筑林立于此,也是轮渡客的集中区域,轮渡的起讫点,后来建成河滨大楼,被称为“亚洲第一公寓”。
河滨大楼,建于1935年,共28层,当时为上海最高建筑,2007年被列为上海市优秀历史建筑
近代北外滩地区码头林立,水陆交通运输发达,商埠贸易繁盛,北外滩地区属于“工部局辖界”,受其管理,也是“工部局”所在地。上海沦陷期间,北外滩是日军陆战队司令部、伪上海特别市和汪伪上海市政府等机构的所在地。
上海北外滩地区近代地图(1948年)
北外滩地区沿江建筑群
上海北外滩地区俯瞰全景(谷歌地图)
“世界滩”
与“大外滩”相对应的,在其北侧约2.5公里长的沿江区域,历史上是公共租界的一部分,称为“工部局黄浦滩岸”,沿江以装卸货品为主,有煤炭等大宗物资和水果等鲜活商品堆场仓库及客运码头。
民国时期上海“黄浦滩岸”区域沿江码头
上海港第一装卸区,即原黄浦滩岸区域内,由西向东分别为东大名路港区、东宝兴路港区、东余杭路港区、九龙路港区和公平路港区,各港区均为河口港港湾式码头,建有粮食、水泥、百货、煤炭、散矿、木材、化工品、食品等各类散杂货码头。
近年来,上海“黄浦滩岸”区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原来的堆场码头、仓库船厂纷纷拆除,取而代之的是沿江景观、绿地和高耸的现代化建筑群,成为上海外滩最现代的商务中心区,被誉为“世界滩”。
黄浦滩岸”区域拆除原有码头、仓库和工厂后在原址建成了现代化商贸建筑群
夜幕下的“世界滩”的璀璨灯光与黄浦江对岸的陆家嘴滨江绿地交相辉映,构成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