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花代表上海?
上海是座很有“文艺范儿”的城市,它优雅、精致又充满灵气。而这样一座城市,最适合怎样的花儿来代表呢? 我的答案是木绣球(荚蒾属),原因如下—— 1.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很多人应该不知道绣球花的香味是很浓的,这种味道,远远就能闻到。可是当你近身去观赏它们时,却会发现这种香味太浓烈,太刺鼻了,反倒不是很适合近距离观看和闻味。而木绣球花期不短,从5月可持续到7月,在春夏之交之时,只要天气晴好,在马路边或公园绿地里,总能看到一串串繁茂的花簇,微风轻拂时,那白里透蓝的颜色和层层叠叠的纹理,简直美得令人心醉。只是这美稍纵即逝,一晃神,那些花儿便已凋谢得无影无踪。
2.曾经,你追我赶,各有归属。 在古代,只有皇帝才能用绣球作为装饰,所以民间但凡有刺绣或扎彩灯者,都属违法,要被严惩。到了近代,因为西方文化和思想的涌入,使得传统礼仪崩解,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大家对于美的追求也越来越高。于是,原本只供皇室享用的绣球花,变成了普通百姓家门口的花园花卉。只不过,这样的改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事情了。而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因受极左思潮影响,在“把一切贡献给社会主义建设”的高喊声中,为了扩大绿化面积、满足人们对于花草的需求,各地的园林工人纷纷投身于改造荒地的行动中来,他们拔除草皮,挖空土壤,在江南水网地带甚至搭起了玻璃暖房,以种植当时所谓“奢侈”的花卉,如茉莉、绣球、文竹等。 而我们熟悉的崇明岛,就是在那时由稻田变为花园的。 不过,随着近年来绿色生态理念的深入人心以及园艺技术的不断进步,像绣球花这一类原先需要温室暖房的观赏植物也有了新的生存空间。它们可以尽情地沐浴在阳光下,享受着来自泥土中的浓浓温情。
白玉兰是玉兰科落叶乔木,高达25米,花先开后叶,初放时呈碗状,顶芽开放,后逐呈高脚碟状,花大而白,花被片九片,分三层,外三瓣,宽大、内二层小,直立,多呈紫红色或紫绿色。玉兰原产中国,我国中部各省都有野生品种,它既是一种很好的观赏树种,又可做定香原料和药用植物。玉兰性喜光,幼时稍耐阴,偏好湿润肥沃和微带酸性的土壤,亦耐干旱和瘠薄,生长很快。“十春玉兰好,五笔碧桃新”,“玉兰如雪柳如烟”,这是赞美玉兰花的诗句。
玉兰盛开时,满树繁花,幽香远溢,实为人间奇观。历代名人,为它倾倒,留下脍炙人口的诗章。“清香无以敌,绝艳也须怜;映月仍残雪,凌风更晚烟。……”这是吴昌硕咏白玉兰的佳作。北宋周敦颐以“予犹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来歌颂玉兰花。历代书画家,无不为玉兰倾倒。扬州八怪之一的刘塘笔下的玉兰,常作为梅花的点缀而出现,“玉楼玉蕊艳风流”。宋代王安石赋了一首家喻户晓的诗——《咏梅》,诗作赞颂梅花不畏严寒、傲然挺立的精神品德。在诗中他把玉兰比为“众花”、“梨花开”和“杏花”,而把傲雪的红梅比作“独花”、“蜡球”和“胭脂片”。清代龚自珍的著名诗篇《乙亥杂诗》中,也有“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名句。诗中提到的“落红”,在宋代杨万里的诗里是“玉兰花”;而龚自珍诗中“红”字,既是指红梅,也是他心迹的写照。“有花皆肯落,惟有此花开不落”。这是唐代徐寅对玉兰花的赞美。玉兰的花语是“报恩”和“真挚纯洁的爱情”。
1986年,上海市人民政府决定将玉兰定为市花。“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每当人们吟诵起朱熹的这首《春日》,想到我们伟大祖国欣欣向荣的美好春光,特别是看到白玉兰花朵朵,你定会情不自禁地为可爱的祖国和美丽的上海而神往、自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