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后滩是哪里?
就是徐汇西岸,黄浦江南延伸过来的这块土地。 现在的后滩地区,北至北京西路高架,南至肇方浜中路桥(光复路)、小南门桥(复兴东路)、尚文路,西至南苏州路、圆明园路,东至瑞金南路、石门一路、石门二路。 但上述范围只是后滩的“地理”概念。其实,后滩是近代以后才有的地名,它真正成为城市中心区,也是近十多年来的事。 之所以叫“后滩”,原因是这里紧挨着老城厢旧城厢区,而原城厢区的中心区域则是文庙街、光启路一带。
由于历史原因,城中的河道被填埋,于是产生了“后滩”这个新的地名。 不过,后滩的历史远比上海县城的历史短得多。在南宋建炎四年(1130年),宋高宗赵构因金兵南下,从杭州迁往镇江,继而再迁到南京,史称“南渡”。在这之前,当时的“京师”开封遭遇水患,居民迁移至河南府(洛阳),称为“东迁”。这之后,首都先后设在临安(杭州)和应天府(南京)。
在“南渡”时,南宋朝廷将开封城南门外的沼泽地疏浚整治,开辟为农田,并设立了“南郊社仓”,以储粮赈济百姓。这即是后滩地区之名的由来。 到了元代,这里设立了一个盐场——上海县东北二十里外有一个“后塘场”,专管上海、昆山、太湖南部地区的食盐专卖。明代后期,这里又设置了一个官办纱绫纺纱织布的作坊。随着经济繁荣,人口聚集,这里逐渐形成了集市。清人笔记《锦笺记》中这样描述后滩:“余过其地……盖一繁华所在也。”
近代以来,上海租界扩张到这里,建造了大批石库门里弄房屋;同时,为了举办工博会,这里的工厂建筑大量涌现。抗日战争爆发后,日军占领上海,又在原盐场附近修筑了军用机场。抗战胜利后,国民党军队进驻上海,又将机场扩建了一番。 直到上世纪50年代末,上海市政府决定在市区新建一座电厂,即上海发电厂新厂区,选址就在现在的后滩地区。于是,在这里兴修水利,打通河道,建设厂区,使这片荒野之地渐渐变成了一个现代化的工业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