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盘飧市怎么读?
“盘飧”读音为 “pán sūn” ,意思是盘子里的饭菜。这个概念现在很少用了,比较接近的概念是“盘菜”(四川方言里“菜”字念“cài")“盘桌”(饭桌)等等。
“飧”本义是指熟食(在桌子上的食物)。《广雅·释诂三》:“飧,熟食也。”《礼记·檀弓下》“凡祭,自炊爨(烧火做饭)以至熟殽(煮熟的菜肴)”汉郑玄注:“馂,余食也;飧,熟食也。”这里的“飧”和“馂”都是一个意思,指吃剩的食物。
不过,这种熟菜到了唐代变成了另一种东西——唐代杜甫有诗句“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有椒”,“飧”就指的是没有放热的冷饭菜了。宋代以后,“飧”这个字开始专指午饭。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这午餐饭罢,把那晚粥儿熬凉,等你至黄昏候你回来。”
虽然“盘飧市远无兼味,尊酒家贫只有椒”中的“飧”已经变成一种食物的统称,但是,这里面依旧含有“饭菜”的意思在里头。所以清代蒲松龄写了部小说叫《聊斋志异·席方平》其中写道:“……席既尽,余腥盛盘。方欲举箸,则见盘中皆小虫。”这里用“腥盛”来形容饭菜多而且很丰盛的样子,其中的“腥”字其实也暗含了“盘飧”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