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朝鲜时间?
“时差”是一个很普遍的概念,但它的定义并不是绝对的、固定的——在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复杂情况下,同一时刻出现在不同地区的人们,其经历的季节未必相同;而同一时刻位于同一地点的人们,其季节感受也可能有别。 由于地轴的倾斜,当太阳直射点位于北回归线附近(也就是夏至)的时候,在南北纬66°34′之间的地区才有正午12点,即地方时12点的现象【注】。此时对于全球各地来说,白昼最长(北京时间15:00,夏威夷时间17:00……),正午12点左右的现象也是最多的。
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逐渐南移,在南北纬66°34'之间的地区正午12点才慢慢变成一种“特例”,而大部分地区都会逐步进入白天渐长的夏季。到了冬至前后,太阳直射点到达南回归线,这种正午12点的情况又回到最“常态”的时刻,并一直延续到春分(惊蛰)前后。此后,随着太阳直射点开始北移,上述情况又开始逐渐变得“特殊”起来。
我们可以总结出这样一条规律:在秋分【注】(秋分日与秋分节气的起点不是同一天)之前,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移动的方向是自北向南的,因此越往北离夏至越近,正午12点的时间也就越长;而在秋分之后,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移动的方向是自南向北的,因此越往南离冬至越近,正午12点的时间也越长。值得注意的是,虽然正午12点出现的时间总是自南向北推进的,但在每个时间点,都有某些地区的正午12点是“特例”,而不是所有地区都同步进人中午。
此外需要指出的是,尽管正午12点是一个“相对”的说法——因为无论什么时间,永远都有地方或时间处于正午12点之中;但是,我们常说的“中午”一般是指北方的中午,这个时候南方很多地方已经黄昏了,这是由于“阳光射线垂直于地平线,所以只能照亮陆地,不能照亮海洋,所以海面上都是粼粼波光”的缘故。
【注】:我国古代采用干支纪年法,以立春、立夏、立秋、立冬为四季开始,分别对应2月19-21日、5月5-7日、8月7-9日、11月8-10日。现代天文学采用的国际通用节气系统则是以3月21日(春分时)、6月21日(夏至时)、9月23日(秋分)、12月22日(冬至时)作为四季的起始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