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湖断桥在哪?

方潇茗方潇茗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断桥”名称的来历众说纷纭,但无确考。其中较为可靠的说法是:当年白堤建成时,湖面结冰,因堤窄,人行其上时有冰裂之声,故称“断桥”;又因此处为孤山来车马必经之地,交通要道,十分繁盛,故而“断桥残雪”也是老杭州人的冬季必赏之景之一。 (一)白居易筑堤 断桥原是一个名为宝祐桥的单孔石拱桥,始建于南宋年间。据载,宋宁宗庆历时,钱塘江江面上常浮着一条小岛,岛上绿树成荫,景色宜人。这座小岛便是著名的孤山。

当时钱塘江两岸居民日常往来大多依靠船只用渡。每逢春秋佳日,游人们更纷纷扬帆泛舟,到孤山西岭游览。然而到了寒冬腊月,天寒水冻,江面茫茫,无法行舟。有人就建议在此修一条“结冰路”,方便往来。 据《武林旧事》记载:"……十一月,西湖冰合,郡治楼宇为之凌峙。……是月,西湖大雪盈尺,严冬苦寒。…二月朔,早食后,看梅人皆不暖,湖上积雪,平铺镜面,山峦楼观,林泉树木,折迭隐见……"可见当时的寒冷程度和冰雪堆积的厚度。

就在这种环境下,白堤开始修建了。诗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期间,为了造福百姓,除涝兴田,于唐长庆二年(822)开始疏浚河道、开挖湖塘、筑堤防水。他采用中唐以后流行的“鱼鳞”式护岸修筑堤坝,并用“夹板”法施工,使工程既牢固又迅速。据文献记载,白居易率人民用了一年多的时间便修成了这条长堤。 (二)苏堤春晓 唐朝时期,杭州西湖不仅面积辽阔,湖水还相当深,“风涛澎湃,昼夜异态”(《咸淳临安志》)。北宋初年,西湖湖水渐浅,出现淤泥,导致湖底地形变化不定。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起,苏轼陆续主持了治理西湖的水利工程,他把挖出的淤泥堆砌在湖堤四周,形成了一条长堤。 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期间,正逢岁旱,民生多艰。他决心利用自己的工作便利,为百姓做一些实事。于是提出“借才治国”的理念,邀请文人墨客、能工巧匠前来相助。苏堤就是他在任内主持兴建的。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文采飞扬的一代名臣,在苏堤上的六座拱桥分别命名:横街、映波、南屏、夕照、东浦、跨虹。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