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皮市巷在哪里?

徐虫虫徐虫虫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西湖边上有两条皮市巷,一条在孤山路以西、白堤以南的区域里;另一条在南高峰与烟霞岭之间,从浙大玉泉校区往西走,会经过一条“皮市街”(已不存在),再往上就是“葛岭”了 题主说的是不是这条“南高峰与烟霞岭之间”的皮市巷呢? 这条街上有个著名打卡地——《柳浪闻莺》。

关于皮市巷得名原因的说法有很多,最有意思的说法是:宋朝时这里有个卖皮帽子的市场,所以得名叫“皮市巷” 这说法有意思吧? 我百度了一下,发现好多旅游文章都引用这句“宋朝时这里有个卖皮帽子(头巾)的市场”为“皮市巷得名原因”,甚至有的还加粗放大标记出这句话.... 好像这“卖皮帽子”的说法,是从南宋词人袁去华的这首《永遇乐·彭城夜宿燕子楼》中得来的——“料今朝、应念故人,隔仙波、归程渐远。想佩解、貂蝉零落,尚带江梅香暖。早尘淡拂鸦啼晓,暮潮正在鱼翻。独倚危槛,雾窗红映,艳彩平铺,绣缕轻匀。”

全诗描写的是:作者乘船游历到徐州(彭城),夜里投宿在一座名为“燕子楼”的旅馆里,感怀身世,写诗抒怀——作者自称“故人”,想必这是词人被贬外任或长期飘泊时的旅途住宿写照。

词作上片写旅店环境:清冷、孤单(“料今朝、应念故人,隔仙坡、归程渐远”),室内陈设(“想佩解、貂蝉零落,尙带江梅香暖”),点出了时间正是冬季。

下片转入对往事的回忆,以美好的画面来反衬今日的孤独——“早尘淡拂鸦啼晓,暮浪潮正在鱼翻。”(早上乌鸦鸣叫,夜色逐渐退去,潮水开始上涨) “独倚危阑,雾窗红映,艳丽彩铺平铺,绣缕细匀。” (我独自倚着高楼的栏杆,看着清晨的红日照耀着镶嵌有花纹的窗户,湿润的空气里弥漫着晨雾,远处海面上渐渐升起一轮明月) 这景象美吧?可只有诗人自己欣赏这份美好。 为什么呢?因为作者被贬了,身份低微,无钱买好住处,只能住在“燕子楼”里。

不过,虽然身居“燕子楼”,但作者的胸襟仍像天上的太阳一样宽广。他在《永遇乐·彭城夜宿贾氏小楼》中有写道: “问何事悲笳,唤回离绪,惊起相思。正销魂、梧桐又雨,更夜深、风露凄凄。” 他既自比鸿雁,那自然是“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 ——引用了李清照《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中的语句,来表达自己的思念。 其实啊,现在西湖边的这两条皮市巷,在宋代都是属于钱塘县(现在的上城区)。

至于这条街上发生的事,最著名的莫过于明代方孝孺父子遇害事件。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即位,是为建文帝。 此时镇守云南的燕王朱棣起兵造反。因云南地处偏远,建文遣使赴云南授印,任命朱棣为征虏大将军。

靖难之役期间,建文人马骁勇,屡败朱棣军。建文四年(1402 年)初,京师粮草将尽,建文帝命翰林学士方孝孺起草诏书,让李景隆假意请和,趁机输送军粮。朱棣得知此事,怒不可遏,立刻写信给方孝孺,责问他为什么替建文谋划这一坏事。 方孝孺回了一封信,言辞极为不逊,大意是说:你本来就不是皇上的亲儿子,凭什么做天子?! 朱棣看罢,大怒。这时朱高煦献出一计:莫若赐方先生死,使后人知道您得位正然。 于是,在苏州河畔的皮市巷,建文四年的春末夏初,一代儒学大师方孝孺被腰斩于市,其父方克勤同时就义。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