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有哪著名景点?
1.蜀山 位于安徽省合肥市西北端,面积80平方公里,距市区20公里,是江淮间两大名山之一(另外一座为九华山)。蜀山原名鹊山,因西周庆关侯蜀王封此山而更名为“蜀山”。蜀山古称“安化山”、“龙眠山”。
蜀山高逾百尺,林木葱茏,奇花异草遍及全山,素以“雄伟壮丽,泉飞谷涌,花木繁茂”著称于世,古往今来,一直是皖中名山,为省内著名的风景区和旅游胜地。 蜀山素有“七十二庵”的美誉。这些寺庙庵观大多依山势地形而建,或隐于茂林修竹之间,或矗立于山崖峭壁之上;庙宇楼阁高下错落,殿堂宫观大小相依,红墙碧瓦掩映于苍松翠柏之中,显得格外宏伟壮观。现存较完好的有洗霜亭、二仙亭、三祖阁、李公祠等十几处,此外尚有唐代的洗砚池和宋代的洗心亭遗址。 蜀山上还有太白独坐亭、香霖洞、李公雀池以及三国时的兵营城垒,隋唐时期的古寨门和古栈道遗迹,清代的金锁桥等等许多名胜古迹,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游览观赏。特别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三日,蜀山庙会更是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信徒和游客前来烧香拜佛,祈佛赐福。
2.包公墓 在安徽合肥市东郊大潜山北麓。南临派河,北倚大蜀山,西与合肥古城墙接壤,东与环城公路相接。占地36万平方米(其中建筑面积9千平方米)。
据考,包拯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中进士,先后任大理评事、建昌知县及开封府司狱等职。景祐四年(1037年),包拯任庐州知州时,在潜山南面修建住宅,后人为纪念这位清官,故称此地为包公祠。 明弘治十二年(1499年),庐州知府贾谦之重修墓地并建享殿、神道石牌坊和石祭坛。清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庐州知府赵吉士再次大修墓园,并将包拯灵柩自合肥东乡小涧迁葬于此。清嘉庆七年(1802年)又扩建享殿。道光年间又修园门和神道上的石狮子、华表和大鼓,并在墓前树立《清惠先生神道碑》。至民国初年,包公墓已具一定规模。1956年被列为安徽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73年由省民政厅拨款进行维修,并于墓前新建陈列馆。
馆内珍藏文物200多件,其中包公墓原迹10余处。该馆是我省唯一的封建官僚的专馆。1987年由文化部授予全国优秀社会教育基地称号。
3.巢湖 我国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位于安徽省中部,介于合肥、芜湖两市之间,湖面总面积约为750平方千米,水域辽阔,湖光山色相映生辉,自古便有“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之美誉,是我国天然的大牧场之一。这里盛产鱼、虾、蟹、菱、苇等水产品,尤以银鱼和螃蟹最为出名。每年春夏季,巢湖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人来此观光游览。
4.包公祠 坐落于合肥市大东门城门口街旁,系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始建于北宋宣和年问(公元1119-1125年),原为祭祀宋朝包拯的宗祠,后废毁。清同冶三年(1864年)重建。现祠内建筑多为近现代所筑,但布局仍是按唐宋时期建筑风格建造。正门为牌楼式结构,上书“包公祠”三字。祠内主要建筑有大殿、二殿和三殿,祠后有一方形水池,传说是当年包拯洗砚台的地方。每年农历三月十二日是包公诞辰之日,当地民众自发组织举行庙会活动。
5.李公祠 李鸿章故居纪念馆位于合肥市长丰县。它是一座典型的晚清贵族官宦住宅,也是一代名臣李鸿章幼年的居地。整个宅第布局严谨,规模宏大,共有大小建筑物三百多间,占地万余平方米。分东、中、西三个宅院,东西两侧各有一座厢房,前后四进,左右对称,中设天井庭院。东西侧还各设有厨房、花园、书房,大门外有轿厅、花厅和照壁。建筑用料讲究,做工精细,既有江南园林的婉约风格又有北方皇宫的威严气势,具有很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