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是什么时候开始的?

狄子林狄子林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关于上海的起源,目前主要有“河埠说”和“渔村说”两种观点。 “河埠说”认为:上海最初只是一处天然湖泊中突出来的水岸,人们在此聚集,形成村落,因水而生,因而得名“沪”或“胥浦”(“申”字古写作“沪”);后来随着长江口泥沙不断淤积,河口逐渐向北推移,原有湖泊被分割成许多小块,并沿河口冲积而成陆地,这时原来的村落也就变成了城市,“河埠说”因此得到了众多学者的支持。 如近代著名学者章太炎在《上海地名论》一文中就指出:“上海者,海盐之别名也……今之嘉定、青浦诸县,在汉晋六朝皆谓之海盐,即宋元之际所谓上海者也。”他同时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沙上建城”的传说,这一传说中的“沙”指的就是今天的苏州河滩。

著名的地理学家顾颉刚也在其著作中提到过类似的看法,他写道:“上海一名,始于战国,楚春申君黄歇之所掘江所筑之城。”(顾颉刚《上海县城的兴建》)而明代著名文学家袁宏道所著《瓶花斋杂录》中也提到过一个相似的传说:“上海本浒浦州,春秋时越王遣大夫文种为之守,故名禺丘。战国时春申君于此筑城,故曰海隅。” 这些记载都提到了同一个地方,即上海地区的“浒浦”,而这个“浒”字也正是“许”字的通假,由此也可知“河埠说”的源头所在。

至于“渔村说”则相对较弱,它的主要代表是近代著名学者李剑农,他在其著作《中国近百年史》中提出:“吾国地名,有由渔猎时代遗址而得者,如哈溪(黑龙江黑河)、诺敏(内蒙古呼伦贝尔市纳木河)及此(上海)三处……”他认为现在的松江、华亭一带在远古时期是一片沼泽洼地,生活着众多的鱼猎部落,因此该地区最早的名称应该是“下湖”或是“上湖”。

至于为什么要称“下湖”,他的解释是:“盖以东北之松花江、黑龙江合流之处为界标,此处在其南也,故曰下湖。”对于“上湖”他解释说,这是因为该地位于“钱塘江与太湖之间”,所以称为“上湖”。随后他又引经据典,证明了“胡”在古代是一个泛指虚词,所以这两个地名可以理解为“下边的湖”和“上边的湖”的意思。

历钰睿历钰睿优质答主

有历史考证的上海历史始于6000年前。远古时代,今上海地域还是东海中的岛屿,6000年前由于地壳下降,水面上涨,始成一片滨海的沼泽湿地,先民们沿着长江这条内河航道及沿东海北海岸线(杭州湾)不断南迁至此,并沿江入海口处逐渐聚族定居。崧泽文化、马桥文化先后得以繁衍生息,距今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也辐射影响波及此地。 两汉时,上海地区开始逐步成陆,形成东滩西陆的地理面貌。东边是吴淞江汇同娄塘江、范浦江等四十余条河道的出海口冲积成的“沙冈”(即东沙、外冈),西边是低洼起伏的大陆平原“洼地”。由于东沙属沿海塘外,系“海荒之地”,故又称“滨海”,而洼地一带则称“浦江”。据史志记载,汉代上海地区已初见农业聚落。

在漫长的人类进化过程中,由于自然条件的变化及地区、民族和文化传统的不同,人们衣、食、住、行等各个方面存在诸多差异,形成了绚丽多彩的区域文化。作为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饮食文化亦随着社会发展而不断完善,各区域在继承古代文化的基础上,不断吸取外域文化,并融合本地区特有的风土人情,逐渐形成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长江下游太湖流域是“吴越文化区”的中心,是古代“东南膏腴之地”,以精耕细作著称的“稻作文化”就是这里的先民们创造的。因此,在饮食上“味”以“甘”为主。该地区“东牵黄海,南滨大海,西控长江,北通淮沂”,河渠交错纵横,水网如织,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实践里,该地区居民以稻米为主食、淡水水产品和竹笋、蕈菌为佐食,形成了以“软”、“淡”为主要特色的“江浙饮食文化亚区”风格。这些风格与特征正是现代的杭帮菜和沪菜风格、技法的传统源头。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