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桃园吗?

齐可璇齐可璇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上海的“桃园”,是台湾桃园的误称(虽然确实是在桃园地区);这里的“桃林广场”,实际叫做“桃浦新村”: 上图就是位于上海西北部的桃浦新村,周边都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居民区,这个点附近除了居民楼也没有什么景点和特色店铺了——说这里是上海最寂寥的角落毫不为过。

当然,桃浦新村本身也不算太大,面积大概只有2.45平方公里,居民约10万人。虽然名为“村”,其实这里早已被高楼大厦所包围,说是“新邨”可能更合适一些。

至于为什么叫桃浦新村呢……因为这个小区以前以种植桃子而闻名。 在计划经济时代,这片区域是上海市政府规划的郊县蔬菜基地,由于这里靠近虹桥机场,所以一开始主要用于培育蔬菜品种,并不直接向市民供应蔬菜。

其中,西起真北路、东至洛川中路、南到汶水路、北抵沪太路的这一片区域,当初专门用来引种南方的优质蔬菜品种,于是才有了“桃浦新村”这个名字。后来,为了配合城市建设,这里的蔬菜地陆续被高楼取代。

不过,既然“桃浦新村”这个名字已经被广泛使用了,那还是留作地名吧! 现在的桃浦新村已经属于大普陀范围,这里有上海有名的普陀区政府,还有华东电力设计院、长征医院等事业单位。因为靠近交通要道镇宁路,所以这里也聚集了不少小商品市场和外贸公司,算是比较繁华热闹的。 只是对于大部分上海人来说,这依旧是一个寂寥的角落……

董嘉胤董嘉胤优质答主

据史料记载,桃在明代已在上海普遍种植,当时的青浦、南汇、嘉定等地都有不少桃园。清代,桃的栽培有所发展,品种有乌桃、青桃、五月鲜和水蜜桃等,但那时栽培桃的农户还不多。民国时期,桃的品种增加到20多个,品种有:白花桃、青皮桃、乌桃、五月蜜、五月鲜、六月白等,桃的种植园地还是主要集中在青浦、南汇、嘉定等县,当时在南汇下盐的奚园种植的桃有200多棵。

到新中国建立前夕,上海郊区的果树仅有五六百亩,年均水果产量48万公斤,果树种类主要有柑桔、柿、枇杷、桃、梨等10多种,除柑桔、柿和枇杷外,其他的果树很少,基本上是农民房前屋后零星种植。特别是桃,当时只有100亩左右。

五十年代后期,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郊区果树种植面积随之扩大。1959年全市有果树4 530亩,水果产量338万公斤。从六十年代中后期开始,郊区结合绿化和建立农、林、牧综合利用基地,大力种植经济林和果树,使郊区水果的种植面积大幅度增加,品种大幅度增加。桃是增加的主要品种之一。到1984年,郊区水果面积有15 374亩,水果产量5 261万公斤,桃的种植面积有4 735亩,全市有水蜜桃300亩、油桃1 320亩、毛桃2 620亩,桃的种植区除长宁外,郊区10个县、区都有种植,郊区桃园主要集中在南汇、青浦、嘉定和徐汇等县、区。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本市郊区按照市政府提出的沪郊水果生产“三化、三高、二基地、一扩大”的要求发展水果生产,水果生产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三化”指良种化、系列化、商品化;“三高”指高产、优质、高效;“二基地”指使上海成为亚热带南果北移的中转基地和果树良种苗木培育基地;“一扩大”指扩大国内外水果市场。这个时期的水果栽培上,重点抓了南汇县的水蜜桃,青浦县的柑桔,南汇县的柑桔,嘉定、松江、徐汇、卢湾的草莓,徐汇区的甜樱桃和南汇县的葡萄。因此,这个时期,桃的栽培有了很大的发展,面积、品种、产量、质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1997年郊区有水果57 205亩,水果产量72 000吨,分别比1982年增加3.71倍和12.7倍。桃的种植面积2 525亩,产量2 000吨,分别比1982年减少47.6% 和59.3%。

由于本市桃栽培面积的调整,而“大团蜜露”、“中桃5号”等名、优、稀品种单位面积产量又高、商品整齐、经济效益好的原因,从八十年代末起,郊区加大了桃品种的优化力度,重点调整了大团蜜露、中桃5号、大久保等优质品种。1997年全市桃的种植面积2 525亩,而大团蜜露、中桃五号、大久保的面积有2 270亩,占全市桃种植面积的89.9%。从而使本市桃的产量和质量得到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大幅度增加,名优特桃果品畅销海内外市场。1997年全市桃的产量2 000吨,质量比1982年有较大幅度提高。据1997年对大团蜜露的理化指标测定结果,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为11.9%,比1982年增加8.1%,风味品质大幅度提高。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