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是盆地吗?
成都简称“蓉”,所以成都是一个被“误称”为“蓉城”的城市…… 成都在古代属于益州郡的辖地,而益州之“州”其实是“周氏之州”——因为当时全国分封了很多州,这些州的州府往往以封君的姓来命名(当然也有别的姓的州,但比较少),比如荆州、徐州等等……这个规矩其实一直延续到清末。 “汉州”“雍州”“凉州”“并州”等也都是这样的例子。 那问题来了,古代的川西平原是什么地貌呢?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古时的川西平原并不像今天这样一马平川——事实上在秦汉之时,成都北面的都江堰灌区还分布着大片沼泽和稻田,因而有“水旱从人,不知饥馑”之称。唐代诗人杜甫在《蜀相》中描写成都平原的景致是“映带光华,昭回云汉。”光是指水波,华就是指浮云,这两句的意思就是说:水光云影互相映衬,大地仿佛披上了华丽的锦缎。
也就是说,在唐朝时期,成都附近还是水网密布,有湖有沼的情况是相当明显的。 那到了宋朝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由于四川处于宋金对峙的前线,又是叛蛮土番的活动区域,因此宋廷在川西平原大量屯兵(四川驻军最高峰时达六十二个将)的同时,还鼓励垦种荒闲田亩,于是这一带的沼泽草甸开始被开垦出来。
到了元代,成都以北的新都、彭州一带已经是“沃野千里”,水草不丰的状况已经基本成为历史。元人于1279年修成成都新都二堰,引江水灌溉田地,使灌区面积大增,到明代中叶已经达到“水陆万顷”的程度了。 明代以后,成都开始大举填塘筑坝,大兴土木,修建府第园林,同时由于气候逐渐变暖,冰川融化加剧,来自西部的高原积水也涌入江中游荡。
于是原本自汉朝以来就有“天府之国”之称的益州(成都)在明末清初成了“水深千尺,无日不洪”的地方,“四郊池沼,高田皆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