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凤凰在哪?
“凤凰”二字本来是一个比喻,《凤皇赋》中写到:“集凤凰于一仪,非梧桐不栖;引凤凰于千仞,非灵芝不食……” 也就是说,只有把美丽的凤皇与梧桐树、幽静的竹林、浩瀚的海洋、挺拔的白松等等美好的事物融合在一起,才会展现出一幅完整而美妙的图画。 所以当李劼人在《成都潮》中写到“玉仙观后,有凤皇枝,高接青云”时,他实际上已经赋予了这个词“实景”的意思了。
我曾在《旧时成都的街道地名》中提到,成都的“凤皇”就是现在的青羊宫附近的“凤翔”街、“风凰”台以及“凤来”寺(又名凤皇寺)等地。 其实,李劼人写作《成都潮》之时,青羊宫所在的“凤山”早已被毁坏,只剩下东山之上那三座孤零零的古墓。但“凤阳”依旧,故址仍在。所以李劼人在文中提到“由青羊宫沿渠而下……曲径通幽处,有一庙宇……”所指的就是现在位于人民公园内的凤阳观。该道观建于明朝,后来废毁,又于清同治年间重建。
至于“凤雏”,我在《旧时成都的街道地名》中曾说到它的意思是在形容“小凤”,指代的是现在的文庙西街一带。民国时期,这里曾叫“凤雏村”,并在此修建了凤雏小学。 李劼人在《成都潮》中提到的另外几个地名也都各有来历—— “花水湾”因为当地有一条小溪,水流清澈,长满水草,宛如水晶,故得名“水晶溪”。“晶”字左边“日”加“立刀旁”,简化成了今天的“花”字; 而“火井”,顾名思义就是因为这里有天然的天然气火焰,可以用来煮饭和照明,所以叫“火井”。其实,这种天然气的火焰是这里特有的景象之一,所以李劼人在文中特意写了下来,用现代的话来说,这叫“网红打卡地”吧! 最后,来说说“上九参禅”。这里所说的“上九”就是指的如今的上九湾。“参禅”是指佛教徒向佛请教问题。据传,在唐朝的时候,这里曾经建有寺庙,名为“九间堂”,但后来荒废了。直到清咸丰末年(1859年),当地的一个富户才重建寺院,并且将九间房中的一间捐出来作为住持的住房。因为这间房子最靠近大雄宝殿,所以又叫作“方丈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