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包含哪些市?
“杭州”这个名称最早出现在汉朝,当时建了个亭子叫“杭京亭”。宋朝时期,“杭京亭”改名成了“杭州”。所以,杭州这个名字在古代是确指如今的杭州主城区的。 但到了元代,因为运河改道,杭州城失去了水运之便,逐渐衰落,而毗邻钱塘江的新城(今天的上城区、下城区)却快速发展起来。明代杭州府治迁到这里后,城市重心进一步向新城转移。因旧城残破不堪又缺乏维护,明人周晖所著《京师名胜记》中描绘的旧杭州是“荒芜满目,城郭邱墟,瓦砾盈积……”,可以说是一败涂地。清兵入关后,为了重建杭州,顺治帝曾专门下诏让江南地方官“于苏、松、常三府中拣选匠工,赴杭筑城”。当时的杭州已经被称为“杭城”或者“南杭”了,这是由于北方人对南方人的鄙称“南蛮子”与杭州的称呼“杭城”谐音所致。 值得一提的是,在旧杭州城北10余公里外有个镇子叫“拱宸桥”(今天已并入杭州主城区),这里也是运河一段名为“拱辰廊”的所在,由于河面弯曲,从北面上溯的船只到此处必须拱着北斗星前进,因此得名“拱辰”。又由于这里的运河水势平稳,便于造船,故而成为江浙各地漕运集疏的中心,并迅速发展起了围绕运输业的工商业。随着商业的繁荣,人口剧增,逐渐发展成一座新城——拱宸巷,后又改称拱墅。
至此,在杭州周围出现了三座规模宏大的古城,即皇城北京的皇宫和紫禁城,开封的朱雀门内,以及杭州的拱墅。人们开始以“上京”“金陵”“神京”等指代北京,以“南都”“应天府”“兴王邦”等指代南京,以“杭嘉湖”或“三吴”等指代苏州地区,以“颍州”指代阜阳、“洪州”指代南昌、“全浙”指代浙江全省乃至整个南方。 时间进入近代以后,随着上海作为中国经济中心地位的确立,杭州作为江浙财赋重地的优势不再,杭州城区开始衰退。
民国二十一年(1932),杭县设立临平区,并将原属仁和县管辖的塘栖镇划归临平管辖;同时,海宁县城海宁县治搬入海宁镇的丁家弄。这些变化使得“海宁”取代了“杭州”在地理书卷中的位置,变成了一个传统的地名。而“杭州”则作为一个政治经济中心城市的简称,与“京”、“津”并称,出现在报纸杂志的新闻标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