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什么时候叫杭州的?
“钱塘”之名最早出现于东汉,吴国孙权赤乌二年(公元239年)在这里筑钱塘湖塘,蓄水以供军需、灌溉。 《晋书·宣帝纪论》载:“孙晧广屯兵马,作玄武池以灌城防御。”李寿《东吴春秋》亦云:“孙晧作北宫,筑景阳楼,开玄武池以养龙舟。”这里的“玄武池”就是现在的浙江北部一带。 南朝梁武帝时期,在钱塘江建了新亭、航亭等五亭船库,陈朝又扩建为三亭。隋炀帝继位后,在杭州城内筑池养鱼。
唐太宗时,因杭州城东有余杭镇,故称该湖为“余杭潭”;武则天时又改名为“双溪”;而南宋时就又恢复为“余杭潭”。由于唐代以后文人墨客的青睐和诗文赞叹,“余杭潭”这个名字被广为流传并写入正史记载。不过到了元代,该地开始引种棉花,湖水逐渐干涸,成为江南著名的棉乡。 宋元时期,杭州城东南有湖,称“西湖”或“钱塘湖”;城南有河,名“南护城河”,下通杭州湾。据宋代文献记载,当时钱塘湖里有大小岛屿几十座。其中比较大的有盐官(今海宁)、临平、小山(今西湖孤山南麓)、阮墩、马岭等。这些岛屿林木葱茏,环境清幽,不少地方还被辟为寺庙,成了文人游客们游览、赋诗、写画的胜地。
明弘治年间,运河改道,沿西湖西侧向北流去,并在附近新建闸门七座,控制水量,调节旱涝。自此,杭州西湖水由西往东流入太湖,再经运河回到长江,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湖泊——河道——运河系统。 由于运河的冲刷,西湖面积越来越小,直到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西湖中岛及大小岛屿已经全无踪迹可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