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二月二吃什么?
2月21日,农历正月廿一,周一。 天气:阴转小雨 上海的二月二饮食习俗中,最重要的就是啃春、剃头 和吃豆饭了。 “二月二”在老上海的习俗里叫“二月二,龙抬头”(其实应该是“春回大地万物醒”)所有事情都要和”龙“扯上关系才吉利。 所以这一天,家家户户都会买“龙眼”(荔枝)、“龙须(面条)”“龙肉”(馄饨)等食品,供家人享用。 除了吃之外,还有玩 ! 旧时,在上海的一些街道,常有“挑春牛”的活动。所谓“春牛”,是用竹篾扎成斗大的“春牛”架,涂上红色,顶上一人扮耕夫,抬着在大街小巷穿行,边舞边唱,歌词多是吉祥如意的口头禅,表达新的一年五谷丰登、国泰民安的愿望。
当然,现在这些习俗都渐渐消失了 不过在二月的最后几天,仍有几个值得推荐的传统佳肴。 首先是青团子 清光绪年间,苏州出了一本食谱《养小斋菜谱》。其中记载的青团做法至今仍在江南流行:将糯米粉拌粘米磨成的粉团,加入豆沙或枣泥做成馅儿,放在锅里蒸着吃。 也有用青汁与米粉拌匀做皮,包裹红豆沙制成的点心。
除了青团外,二月二还有个应景的美食——荠菜春卷 荠菜春卷是用薄饼皮包上鲜美的荠菜肉馅做成的,口感酥脆,香味浓郁。 在上海,有许多家庭都会在立春前后,到市场上去采购一些芥菜。回家后,洗净晾干,用盐和白糖腌制,腌渍10天左右就可以吃到脆韧可口的咸菜了。
接“财神”
二月二是许多地方“接财神”的日子。旧时商家年货在春节前就已备足,初七“人日”,许多地方还有不出门拜年的风俗,年初接财神的日子定在初五就显得很不自由,故而在江南一带便把“煞五穷”的风俗北移一日,“上穷碧落下黄泉”,穷鬼走干门,大吉还中门,财神在正月初二就会被早早地迎进门来。正月初二,新女婿备上“上轿饼”、“喜果”、“猪蹄”,带着新娘回门。老丈人、丈母娘便在这一天接财神。把买来的元宝银锭摆到神位前,请来财神老爷享用。老丈人还专门给女婿煮碗蛋、泡缸酒,作为“利市”。在老丈人、丈母娘的心里他们也相信财神老爷在这一天,会保佑新人“金榜题名,财气旺旺”。
送穷
二月二也是一些地方“送穷”的日子。民间传说,农历大年初一是“灶王爷上天禀告一年之日”,到了正月十五,人间“送汤圆恭送穷鬼”。初六“送穷日”,穷鬼还没有走,到了这年的最后一天“接财神”,那日子就过得不吉利。故而在长江中下游一带便产生了在二月初二“送穷”的风俗。民间要在二月二的子夜时分,悄悄地将一只盛有垃圾和草木灰的箩筐挑出门外,然后远远地一扔,口中还念念有词“一扔穷,二扔愁,三扔不回头……”以此来寄托送穷消灾的心愿。
吃面条
这一天北方人主要是爆玉米花,据说这天爆的玉米花能让今年的收成像玉米花一样饱满。还有人自己家里烙饼,在饼烙熟出锅之后削成细丝,美其名曰“龙须”。而南方人在这天更多的是吃面条,因为面条细长也代表着“龙须”,在杭州等地的农村,人们在这一天要赶去庙里“游春祈福”吃面,就是希望在新的一年里“好风好水好丰收”。
踏青
天气渐暖,春意盎然,出门踏青是再好不过的活动了。二月二的前一个周日便有人带上小板凳、小篮子去公园、小区、马路边,看见哪棵树发芽了,便围着这棵树歇息一会,喝点茶,吃点点心。有的人喜欢热闹,还会约上二三好友,带上二胡、琵琶、笛子等乐器唱唱沪剧,玩玩越剧,把城市里的角落当成大观园来逛。